“疫苗犹豫”是指延迟或者拒绝接受安全的疫苗接种服务。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疫苗犹豫”(Vaccine hesitancy) 列为十大健康威胁之一,与抗生素耐药、埃博拉病毒、气候变化等问题并列。1月10日,在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及多方合作伙伴的大力支持下,昆山杜克大学疫苗交付研究创新实验室(以下简称“创新实验室”)主办了“减轻疫苗犹豫,提升疫苗接种率”专题研讨会,邀请国内外疫苗接种服务领域的专家学者就该话题展开学术研究进展分享与讨论。
本期研讨会的主讲嘉宾包括美国埃默里大学罗林斯公共卫生学院全球健康副教授、杜克大学全球健康研究所兼职副教授Lavanya Vasudevan博士、英国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吴丹博士、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徐小林博士、昆山杜克大学社会学助理教授王宇博士,以及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副研究员吴大东博士。
昆山杜克大学全球健康研究中心联合主任、疫苗交付研究创新实验室负责人汤胜蓝教授首先致开场辞,他表示“疫苗犹豫”是当前至关重要的一个话题。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对公共卫生政策的信任危机为全球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次研讨会将从影响因素、干预方式到政策推进等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对减轻疫苗犹豫和提升疫苗接种率展开交流分享和讨论。
美国埃默里大学罗林斯公共卫生学院全球健康副教授Lavanya Vasudevan博士总结了当前全球疫苗犹豫的主要趋势,并分享解决这一问题所面临的挑战和干预的机会。Vasudevan博士指出,公共卫生的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需要进行持续的、常规的“疫苗犹豫”群体筛查,从而系统地、主动地识别出疫苗犹豫地敏感群体,做出及时的干预而非被动地回应。“疫苗犹豫”的干预措施也将更加个性化——采取不同的行为干预和定制的沟通内容。通过正确的信息、正确的渠道触达正确的人群,不断建立对疫苗的信心,同时致力于规模化减少网络上有关疫苗的错误信息。
英国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吴丹博士分享了“接力种”(Pay-it-forward, PIF)模式在提高适龄人群HPV疫苗接种率、降低适龄人群接种率差异的可行性项目的研究进展情况。“接力种”模式集筹资和行为干预为一体,研究项目选取了成都市及周边地区的三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双臂随机对照实验。目前,项目已完成了预实验的访谈及问卷调研、收取部分现场点的接种数据跟进工作。基于当前已获得的数据结果,“接力种”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适龄女童家长HPV疫苗的接种预约率更高,其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
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徐小林博士与昆山杜克大学社会学助理教授王宇博士就《留守和流动儿童疫苗接种意愿、知识、体验和相关因素研究》分享了最新的研究进展。研究通过调查农村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城市流动儿童、非流动儿童的疫苗接种现状、意愿、知识、体验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强化国家免疫服务覆盖提供政策依据。研究聚焦方向包括家庭的流动性是否会导致健康寻求行为的变化、降低儿童疫苗接种率;留守儿童存在因照料的缺失,减少疫苗接种,但同时也存在父母因无法照料子女而提供更大的健康投入作为补偿,即更高的二类疫苗接种率;多子女家庭是否会稀释父母对每个子女的健康投入。
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副研究员吴大东博士针对“在深圳市实施适龄女生常规HPV疫苗接种的挑战”的话题展开分享。深圳市于2021年入选“宫颈癌消除”的世界城市之一,并于2022年正式启动初一女生的HPV疫苗免费接种工作,在两个月内实现了初一女生接种率87.1%的覆盖。该研究涵盖了HPV疫苗接种相关医务人员态度及工作满意度调查和一项女生家长接种意愿和疫苗犹豫调查的主要结果,并对关键利益相关者半结构化访谈。吴大东博士分享了研究结果中呈现的政策推进的阻碍和促进因素,并为其他城市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高级项目官杜珩博士做了研讨会总结,她对各项目组进行的开拓性的研究工作进展表示感谢。针对疫苗犹豫和提升接种覆盖,研讨会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证据和信息,可以考虑进一步的信息分享。在提升疫苗接种方面,疫苗可持续的采购机制也是关键的一环;另外,在接种覆盖方面,需要更多考虑到弱势群体的疫苗分配公平及可及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