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建议优化我国疫苗配送模式,提升免疫服务的可及性

江蔚曦
蒋明珠
应晓华

摘要

当前,我国多数地区免疫规划与非免疫规划疫苗在采购和配送方面管理分离。免疫规划与非免疫规划、以及非免疫规划疫苗各品类之间,从厂商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这一段配送由不同主体承担,集约化程度低,难以形成规模效应,配送成本效率有待优化。疫苗流通环节繁多,涉及多个部门,管理难度较大。在配送实施的过程中,存在冷链管理缺乏指南和执行操作细则,相关的人力资源建设存在不足,以及信息化建设分散等问题,为冷链风险管控和疫苗全程追溯管理带来挑战。建议借鉴国内外的实践和管理经验,完善疫苗配送相关法规,推动政府、行业和企业多方联动,保障疫苗可及性和健康公平;配套出台详细的实施指南和技术标准;在条件成熟地区探索优化委托第三方配送疫苗的模式;对于较偏远的地区,可通过优化疾控冷链配送基础设施覆盖非免疫规划疫苗,优化配送的收费模式,实现疫苗配送的全程统一管理;加强疫苗配送、冷链监测和疫苗使用信息系统的集成;加强疫苗冷链人力资源建设,引入新的技术手段保障疫苗配送和使用的安全性。

Executive Summary

Currently, most of China’s regions handle procuring and distributing its National Immunization Program (NIP) and non-NIP vaccines separately. Different entities or stakeholders undertake the distribution of NIP and non-NIP vaccines from the vaccine manufacturers to the county and district-level CDCs. The practice is less efficient and hard to scale up for cost-effectiveness, which requires further optimization. The management of vaccine distribution is difficult as it involves multi-sectoral efforts. Gaps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the absence of operational guidelines for cold chain management, insufficient human resources and training, and fragmented information systems, which bring challenges to cold chain risk control and full traceability across the vaccine supply chain. To address these challenges, we drew on international best practices and Chinese experiences, developing the following five proposals: 1) guarantee vaccine accessibility and health equity by improving the regulation of vaccine distribution and facilitate multi-stakeholders’ engagement, including governments, industries, and companies; 2) introduce implementation guidelines and technical standards; 3) optimize the private sector logistical involvement in vaccine distribution in developed areas; 4) achieve a unified distribution system for both NIP and non-NIP vaccines, optimize and leverage the infrastructure of NIP vaccine distribution and explore the fee-based approach of non-NIP vaccine delivery; 5) strengthen and integrate the information systems for vaccine distribution, cold-chain monitoring, and vaccine-use management; 6) to ensure vaccine safety for end-users, enhance the capacity building for vaccine distribution personnel and introduce new technology for vaccine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一、我国当前疫苗配送模式及面临的问题

(1) 多数地区免疫规划与非免疫规划疫苗配送管理分离,采用不同模式

我国多数地区免疫规划疫苗(简称“免规疫苗”)和非免疫规划疫苗(简称“非免规疫苗”)的配送依据各地具体情况,分为不同的模式(图1)。免规疫苗主要采用模式1,即省级统一采购,省-地市-县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CDC)-接种点逐级分发,由各级CDC配备的冷链设施进行储存运输。在部分地形复杂的省份如云南,免规疫苗配送省去地市级CDC的环节(模式2)。

根据《疫苗管理法》相关规定,疫苗上市许可持有人(以下简称“厂商”)和CDC也可以委托符合条件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以下简称“第三方”)配送疫苗。部分地区如上海、天津,免规疫苗通过CDC委托的第三方统一配送至接种点(模式5)。非免规疫苗由各县区级CDC在省级平台下订单采购,之后由厂商直接配送或委托第三方配送至县区级CDC,再运输到各接种点(模式3、4),各级CDC作为责任主体负责监督管理。在多山地省份(如贵州、云南和重庆),厂商直接配送至县区CDC成本过高,非免规疫苗一般先运输至省级CDC,进入CDC疫苗配送系统,再运输到县区级CDC,之后配送到接种点(模式2)。截至2023年,东部发达地区14.67%的CDC委托第三方储存疫苗,8.85%委托第三方配送疫苗,而西部和东北地区二者比例仅为略高或低于1%[1]

图1:我国疫苗主要配送模式

(2) 疫苗的配送成本效率有待优化

疫苗流通环节繁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我国多数地区由于省、市两级CDC不参与非免规疫苗的配送,免规与非免规疫苗、以及非免疫规划疫苗各品类之间从厂商到县区级CDC这一段配送由不同主体各自承担,集约化程度低,配送的成本和效率仍有待优化。

免规疫苗配送的链条长、节点多,效率不高,成本逐级增加。我国免规疫苗配送成本由各级财政负担,成本涵盖储存成本、运输成本和人工成本。免规疫苗主要采用的逐级配送模式(模式1)链条长、节点多。济南市CDC在案例研究中指出,原有配送模式下,疫苗由省级CDC逐级配送至全市280余家接种单位至少需要两周以上时间[2]。各级CDC均要配备冷链储存设备、运输设备以及相应的管理和操作人员,而在地市级、县区级层面,因疫苗配送数量明显少于上一级,折算到每一支疫苗的配送成本逐级增加。2019年福建省调查显示,免疫规划疫苗从省CDC到地市CDC、地市CDC到县区级CDC,和县区级CDC到接种单位的平均配送成本分别为0.14元/剂,2.47元/剂和4.99元/剂[3]

非免规疫苗配送成本包含在疫苗报价中,配送成本高也导致其市场价格降价空间有限,并影响偏远地区疫苗可及性。针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相关的研究显示,冷藏药品及生物制品存在多批次运输、单批运量小的特点,流通环节繁多,因此难以形成规模效应[4]。第三方的医药冷链物流对偏远地区覆盖不足或加收费用,因此,由厂商直接配送到县区级CDC的模式导致部分需求量较小、需送至较偏远县的疫苗“降本”困难。厂商如使用疾控系统的疫苗配送设施,根据规定,省级及以下CDC可向厂商收取一定的储存运输费[5],目前各地收费标准不一,也有部分地区未收取该费用。

(3) 疫苗配送冷链风险管控存在不足

疫苗流通环节涉及多个部门,管理难度大。2019年《疫苗管理法》的出台,要求建立和完善疫苗全程追溯管理制度,其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要求体现了药品食品领域“四个最严”。疫苗全程追溯管理中的信息采集主要通过扫码和手工输入上传全国疫苗电子追溯协调平台[6]。当前一些省份已实现对疫苗存储冷库、冰箱、冷藏车等设备安装温度监测系统[7],部分大型的医药冷链物流企业也进一步升级了运输中的温湿度监控技术[8],但由于疫苗的流通环节涉及多个部门,对于多数尚未实现冷链温度全程实时监测的地区,运输过程中发生温度异常或暂时脱离冷链的风险可能无法被监测到。此外,疫苗储运阶段也容易受到自然灾害、极端天气等影响出现冷链运输中断的情况,增加风控管理难度[8]

冷链管理缺乏指南和执行操作细则,一些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存在挑战。尽管《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23年版)》提供了疫苗储运温度异常现场评估原则[9],一些地方亦出台了疫苗配送管理相关的指南与操作细则[10],近年的研究仍反馈,我国在医药物流运输工具尺寸、冷链设备配置等方面仍缺乏明文规定[7,8]。此外,《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中规定,对于冷链运输时间长、需要配送至偏远地区的疫苗,省级CDC应当对厂商提出加贴温度监测标签的要求。知情人访谈结果显示,由于加贴疫苗温度监测标签需要厂商额外建造新的生产线,增加了生产成本。尤其基于当前免规疫苗较低的供应价格,厂商缺乏动力对疫苗加贴温度监测标签。

疫苗冷链管理相关的人力资源建设待完善。无论是疾控机构的疫苗储运工作,还是第三方物流公司,在疫苗配送、冷链管理等领域缺乏专业人员,专门性的培训不足。医药冷链物流技术问题涉及众多学科,包括医药学、机械工程和冷冻工艺等,具备多学科专业知识的复合人才匮乏[11]。杭州市的研究显示,县区级CDC在冷链专业技术方面的管理人员少,此外,因缺乏药品管理方面的专业培训,相关岗位人员也难以提升监管能力[12]。江苏省的研究显示,省市县三级的疫苗冷链相关培训频次逐级减少,县区级的培训较少甚至没有,同时,基层人员也缺少疫苗配送相关的应急预案和演练[13]

(4) 疫苗配送信息系统建设较为分散

免规与非免规疫苗配送管理分离的模式也导致部分管理平台和系统的建设重复,使得疫苗全程追溯管理面临较大挑战,影响管理效率。在非免疫规划疫苗的配送中,省级CDC对县区级CDC冷链设备日常维护和监督管理也缺乏有效奖惩手段[14]。此外,非免规疫苗通常由厂商委托第三方完成运输至县区级CDC,存在一家企业委托多家公司配送、疫苗二次存储和二次运输等情况,信息集成困难,或带来风控管理隐患[10]

二、疫苗配送管理的国际国内经验

(1) 以集约化专业化管理优化疫苗供应链

国内外经验显示,疫苗的供应链外包策略或有助于提高疫苗供应和分发的效率。目前,美国[15]、英国[16]、泰国[17]等已在全国层面探索委托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开展疫苗储运。泰国将疫苗供应管理外包政府制药组织(Government Pharmaceutical Organization,GPO)并引进供应商管理库存系统(Vendor Managed Inventory,VMI),简化疫苗的配送层级,这一系列实践降低了库存和配送成本,同时也提高了库存和配送决策同步的能力[17]。山东省济南市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第三方负责全市免规和非免规疫苗的配送,并提供全年24小时安全监控与值班作业的仓储环境。济南市还整合疫苗管理和接种资源,建立了免疫规划云平台管理疫苗的库存、出库、配送等。新模式实施后配送效率提升,物流企业接到订单后5个工作日即可完成配送,比原有配送模式节省约9天[2]

(2) 发布和执行技术指南与操作细则

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等国际组织在受控温度链(Controlled Temperature Chain,CTC)和冷链之外(Out of Cold Chain,OCC)等疫苗冷链方案中,已形成较为健全统一的法规标准体系,其中对疫苗温度检测装置、冷链存储设备都有具体到不同级别、不同规格的规定文件[18]。美国CDC发布的《疫苗储运与管理指南》为疫苗冷链及温度监测设备的选择、冷链电源的保护、冷链事故的上报、冷链运输、冷链应急处理等提供了具体的技术指导和详尽的实践范本[19]。我国浙江省自2021年起委托第三方承担免规疫苗的储运工作。浙江省疾控中心出台两本疫苗冷链管理操作手册和两份指导意见,进一步规范疫苗储运管理。针对当前疫苗冷链管理存在的问题,出台两个团体标准,尤其是对疫苗短暂超温和脱离冷链的处理,让基层单位能够有据可循[10]

(3) 落实疫苗配送全程冷链管理

日本和澳大利亚均实施较为完备的全程冷链管理。日本在疫苗冷链配送系统配备条形码技术与温度传感器技术,实现疫苗流通环节的全程监控[17]。日本还规定对温度要求比较严格的疫苗只能进行区域性配送,降低疫苗在配送过程中失效的风险[17]。澳大利亚的冷链系统配备了全程温度检测器,如果冷链监测器报警,则应立刻联系当地疫苗中心[20]。山东冷链温湿度监测平台在2023年改造升级后,监测平台实现全省冷链设备内外温湿度变化和冷藏车运行轨迹的实时监测记录与及时报警提醒,平台还可以通过收集数据信息,有效评价冷链设备运行状况和各级单位冷链监测管理质量[21]。因第三方物流对疫苗的配送覆盖不足,云南省疾控单位升级了原有的疾控冷链体系,并通过国家药品监管部门《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认证,以高于国家《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的标准覆盖免规和非疫苗配送工作,并在质量管理方面开展定期的评审和风险评估工作[22]

三、我国疫苗配送管理优化建议

一是整合政府、企业和行业的力量,通过三者的有效联动,建立健全我国的疫苗冷链物流体系。国家疫苗冷链物流体系的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政府、企业和行业应开展多方联动,包括由政府进行顶层设计,引导行业的高质量发展,鼓励行业组织联合卫生系统制定相关的标准和指南等[8]。同时,部分偏远地区受地理条件、人口密度和疫苗接种需求等多因素影响,难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疫苗配送资源的有效配置。在这些地区,政府可采用创新机制,如通过财政补贴、为配送企业减免税费等方式,并统筹第三方和疾控已有的疫苗配送基础设施和运力。

二是完善疫苗配送全流程管理法规,出台相关的实施指南和技术标准,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第三方物流企业和接种单位建立科学、统一的标准体系。可在我国现行疫苗流通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基础上,参考对药品储运的冷链监测要求,借鉴国外或国内部分地区已采用的疫苗储运指南和标准,升级并完善相关条例,落实技术标准和实施指南制定。主要内容包括明确温度监测设备标准,疫苗配送全程温度记录要求,疫苗暂时脱离冷链及冷链发生异常等情况的上报和处理规范等。

三是在条件成熟的地区优化第三方参与疫苗配送的模式,实现免规与非免规疫苗配送的全程统一管理,提升疫苗配送的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对于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中东部地区,可进一步鼓励省级CDC或省级CDC联盟公开招标,委托具有资质的第三方统一负责免规和非免规疫苗的储运;同时加强对第三方的监管,落实各级CDC的监管责任。此外,疫苗储运服务规划可与国家发改委《“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提出的依托高水平省级CDC建设15个区域公共卫生中心相匹配。

四是对于较偏远的地区,可加强疾控系统冷链体系建设,实现免规与非免规疫苗的统筹配送管理,同时完善储运费收取标准。针对部分偏远地区医药冷链物流覆盖不足的情况,可通过加大投入,完善疾控系统已有的冷链配送基础设施,覆盖非免疫规划疫苗,完善和优化相关的储运费收取标准和模式,如可由省级CDC统一向厂商收取并合理分配与各级CDC,提升规模效应。鼓励应用技术手段优化配送管理,例如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优化省域内配送路径,以及做好季节性、临时性接种的需求预测等。

五是加强疫苗配送、使用管理全程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冷链全程实时监控,优化采集的冷链数据集,并引入新技术提升信息记录、传输的自动化水平。对于当前疫苗冷链设备信息化程度较低的地区,可考虑多渠道筹资,鼓励引进新技术、设备对冷链进行改造升级,包括针对不同疫苗所需的温度条件分区储运,优化疫苗配送过程中采集的温度数据集,并考虑引入区块链等技术手段等[23]。此外,在各级CDC及接种单位逐步建立疫苗冷链系统监测平台,防范疫苗温度异常或脱离冷链的风险。对于受委托的第三方,其冷链监测数据应与CDC实时共享。

六是加强疫苗冷链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增加疾控系统相关技术及管理人员配备,同时加强医药冷链供应人才培养。根据最新的法律法规及实施指南的要求,联动药品监管部门,对当前疾控系统的疫苗配送管理人员以及企业相关人员开展专业化培训,提升疫苗流通各环节的人员对有关规定的执行能力或督导能力。同时结合疫苗配送工作量和实际线路状况,设置专人专线负责疫苗配送,并在冷库管理,冷链设备维保、疫苗运输车驾驶、综合协调等方面考虑配备相应的人员,确保疫苗配送的及时性和安全性[14]

致谢

本研究为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INV-034554)支持的昆山杜克大学疫苗交付研究创新实验室项目产出。盖茨基金会未参与本文内容设计、分析、写作等。本文内容完全由作者负责,不代表资助者的任何观点。

我们诚挚感谢昆山杜克大学作为项目牵头单位的鼎立支持,以及所有合作大学、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提供的技术支持。此外,特别感谢为此简报提出宝贵意见和技术支持的各位专家,尤其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张佳慧研究员、刘胜兰副研究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余文周主任医师、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久顺副主任、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所安婧主任;昆山杜克大学全球健康研究中心联合主任汤胜蓝教授、张馨予助理教授、潘张旸女士;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付朝伟教授;杜克大学全球健康研究所顾问袁端端女士;中义(北京)健康研究院顾问朱徐老师,风禾医学姜宁博士等。

[1] 缪宁,崔健,刘怡,等.中国2023年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委托第三方开展疫苗储存和配送现状[J].中国疫苗和免疫,2024,30(03):339-342.

[2] 邹丽萍,孙红云,郭丽,等.济南市疫苗冷链管理集中仓储配送模式应用探索[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23,39(05):748-750.

[3] 陈俊磊,潘伟毅,兰星,等.2019年福建省疫苗配送成本调查[J].中国疫苗和免疫,2023,29(01):82-85.

[4] 刘晟旭,顺丰公司医药冷链物流系统服务产品优化路径研究.哈尔滨理工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2020.

[5] 湖北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卫健委关于非免疫规划疫苗收费有关事项的通知[R/OL].(2020-10-21)[2024-09-09].

https://fgw.hubei.gov.cn/fbjd/zc/zcwj/tz/202010/t20201023_3763545.shtml

[6] 胡文青.论疫苗冷链运输追溯管理的风险和应急处理体系[J].中国储运,2022(07):188-190.

[7] 秦涌,漆琪,周倩,等.2021年四川省疫苗冷链设备和免疫规划人员配置情况[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23,39(02):205-212.

[8] 郑慧宇,疫苗冷链供应风险管理研究——以J公司新冠疫情下疫苗供应为例.南昌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22.

[9]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23年版)[R/OL].(2023)[2024-09-09].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12/P020231214424277335809.pdf

[10] 于村,浙江疾控积极探索第三方疫苗储运模式.健康报,2023,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4924860

[11] 师绘敏.我国医药冷链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2,10(19):398-399.

[12] 祝绯飞,王芝敏,厉志玉,等.杭州市拱墅区疫苗储运管理第三方外包模式的探索[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9,25(01):112-114.

[13] 丁小磊,胡冉,方蕾.江苏省疫苗冷链设备和监测系统建设现状与评价[J].江苏预防医学,2021,32(05):639-641.

[14] 张思萌,黄自发.新形势下江苏省疫苗配送管理模式研究[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21,32(02):269-272.

[15] 赵贤.中美药品冷链物流体系的比较研究[J].中国药业,2012,21(16):15-16.

[16] 李梦颖,李星辉,付朝伟,等.中英疫苗采购、配送及监测比较[J].中国卫生资源,2021,24(02):153-156+165.

[17] 臧召燕,王伟,严非,等.中国和亚洲部分其他国家疫苗配送管理的比较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2021,33(03):243-247+253.

[18] 邓子如,严非,王伟,等.国际组织关于疫苗冷链配送的管理与实践及启示[J].上海预防医学,2021,33(02):141-145+162.

[19] 应徐颉,刘琼,张明胜,等.我国疫苗冷链管理现状及发展展望[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20,37(05):636-640.

[20] 王莹莹,王颖,王伟,等.澳大利亚免疫管理框架与疫苗招采、配送及监管的基本情况[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21,35(09):67-70.

[21] 栾桂杰,刘少楠,孙靓,等.山东省疫苗冷链监测平台建设与应用评价[J].中国疫苗和免疫,2024,30(02):225-230.

[22] 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疫苗配送,云南疾控先行一步[R/OL].(2019)[2024-09-09].

http://ynswsjkw.yn.gov.cn/html/2019/gongzuodongtai_1011/6640.html

[23] 林硕.公共卫生事件下区块链技术在我国疫苗追溯全过程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1,12(19):14-18

作者简介

江蔚曦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青年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领域:医保支付、传染病防控体系与政策、中医优势病种支付改革,曾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多项国际合作项目并主持地方政府健康相关项目,以第一作者在SCI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蒋明珠
复旦大学博士在读

主要研究领域为卫生经济评价、卫生政策与管理等,曾参与多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及地方政府健康相关研究项目,以第一作者及共同作者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应晓华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复旦大学卫生经济学教研室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医保与医保支付、卫生经济学评价与中医药评价,健康治理与信息监管等,已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卫健委、发改委、WHO、世行、DFID、及地方政府健康相关项目100余项。

其他简报

代表性地区的基本情况、接种政策及效果、宣传推动情况

(1) 成都市

 

基本情况

成都市2022年度GDP为20817.5亿元,排名全国城市第七。成都市出台了《健康城市建设推动健康中国行动创新模式成都市宫颈癌综合防控试点工作方案》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推动适龄女孩HPV疫苗接种工作。

接种政策及效果

目标人群为13-14岁在校且无HPV疫苗接种史女生。免疫程序为国产二价0-6二剂次、进口二价0-1-6三剂次、进口四价0-2-6三剂次。资助政策为国产二价疫苗(沃泽惠)免费,其它疫苗补贴600元/人,并自付20元/剂接种费。疫苗接种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由学校所在地预防接种单位负责。截至2022年1月,目标人群首针接种率达90.04%[14]。

宣传推动

成都市开展多形式、多载体的健康教育宣传。形式包括讲座、知晓日、义诊咨询、专题课程、专题活动等,载体包括宣传册、宣传栏、展板、电视、微信、视频号、抖音平台等,覆盖相关医疗机构300余、社区300余个、和公众场所90余个。面向适龄女孩及监护人、适龄女性及全体市民开展广泛宣教,宣传材料发放至近9万名群众,讲座活动覆盖近2万名群众。宣教内容包括HPV疫苗接种、两癌防控、其它女性常见疾病防控等。

(2) 济南市

 

基本情况

济南市2022年度GDP为12027.5亿元,位列全国城市排名20。2021年,济南市出台《健康城市建设推动健康中国行动创新模式试点一济南市宫颈癌综合防治工作方案(2021—2025年)》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推动适龄女孩HPV疫苗接种工作。

接种政策及效果

目标人群为≤14周岁且无HPV疫苗接种史的在校七年级女生。免疫程序为国产二价0-6二剂次。资助政策免费接种。疫苗接种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安排分班级分时段前往学校所在地的预防接种单位进行接种。截至2022年11月,目标人群首针接种率达
94.4%[15].

宣传推动

济南市开展多形式、多载体的健康教育宣传。形式包括采访、线上线下专题活动,载体包括网络媒体、纸媒、科普展板、宣传手册、子宫颈癌与HPV疫苗知识读本、济南HPV疫苗接种手册,宣教人群广泛涵盖全体市民,宣教内容包括HPV疫苗接种、两癌防控等知识。

(3) 鄂尔多斯市

 

基本情况

鄂尔多斯市2022年度GDP为5613.44亿元,全国地级市第45位。2021年,鄂尔多斯市出台了《健康城市建设推动健康鄂尔多斯行动创新模式工作方案》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推动适龄女孩HPV疫苗接种工作。

接种政策及效果

2020年8月,鄂尔多斯市在准格尔旗率先开展HPV疫苗免费接种项目。目标人群为全市当年13-18岁在校且无HPV疫苗接种史女生。免疫程序为进口二价0-1-6三剂次,

2023年起调整为13-14岁女孩0-6二剂次。资助政策为疫苗免费,自付20元/剂接种费。组织方式为疫苗接种服务中心根据任务安排联系学校,有规划的通知适龄女孩前来完成HPV疫苗接种。截至2022年11月,目标人群首针接种率接近70%[16]。

2022年8月,启动准格尔旗和达拉特旗高三女生接种四价和九价HPV疫苗的试点工作,利用暑假时间展开接种,力争在2023年年底达成90%的接种目标[17]。自鄂尔多斯之后,由政府主导的HPV疫苗惠民行动在多地等涌现。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多主体参与到HPV疫苗支持项目,如慈善总会、医院、妇联等为主体单位牵头组织开展了一些公益活动。

宣传推动

鄂尔多斯市开展多形式、多载体的健康教育宣传。形式包括讲座、知晓日、义诊咨询、专题课程、专题活动等,载体包括宣传册、宣传栏、展板、电视、微信、视频号、抖音平台等,宣教人群广泛涵盖在校女孩及监护人,适龄女性及全体市民。宣教内容包括HPV疫苗接种、两癌防控、其它女性常见疾病防控等。

(4) 西安市

 

基本情况

西安市2022年度GDP为11486.51亿元,排名全国第22位。2021年,西安市出台了《西安市健康城市建设推动健康中国行动创新模式试点宫颈癌综合防治工作方案》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推动适龄女孩HPV疫苗接种工作。

接种政策及效果

目标人群为全市年龄满13周岁(初中)在校女生。免疫程序为国产二价0-6二剂次,进口二价0-1-6三剂次,进口四价和进口九价0-2-6三剂次。接种政策为自愿自费。各区(县)合理设立HPV疫苗专项疫苗接种门诊承担接种任务,并及时将接种信息统一录入儿童免疫规划信息平台。

宣传推动

西安市出台了《西安市宫颈癌综合防治宣传方案》(市健办发〔2022〕12号)。通过媒体宣传、社区活动、义诊等形式,宣传册、宣传栏、展板、电视、微信公众号、报纸等载体普及宫颈癌防治相关知识。

(5) 西藏自治区

 

基本情况

西藏自治区2022年度GDP为2132.64亿元,经济总量整体规模相对其他省份较小,人均GDP处于全国中等偏下水平。2022年出台《西藏自治区妇女“两癌”综合防治工作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推动适龄女孩HPV疫苗接种。

接种政策及效果

目标人群为13-14岁在校女生。免疫程序为国产二价0-6二剂次。资助政策为免费。由学校组织,接种者在商定接种时间携带个人身份证明材料与法定监护人一同前往定点接种单位接种。

宣传推动

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介,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对适龄在校女生HPV疫苗接种工作的意义及内容进行广泛宣传。

近年来各地HPV疫苗惠民项目信息

“疾病负担”指标解读

疾病负担(burden of disease, BOD)是指疾病造成的失能(伤残)、生活质量下降和过早死亡对健康和社会造成的总损失,包括疾病的流行病学负担和经济负担两个方面。

 

在疾病的流行病学方面,衡量疾病负担的常用指标包括传统指标和综合指标。

 

传统指标

传统疾病负担的衡量指标包括:用于描述和反映健康状况与水平的常规指标,如死亡人数、伤残人数和患病人数等绝对数指标;以及用来比较不同特征人群疾病分布差异的指标,如发病率、伤残率、患病率、死亡率、门诊和住院率等相对数指标。

 

上述传统疾病负担的衡量指标基本上只考虑了人口的生存数量,而忽略了生存质量,不够全面;但优势在于资料相对计算方便,结果直观,可用于各种疾病的一般性描述。

 

综合指标

疾病负担不等同于死亡人数,综合指标弥补了传统指标的单一性,且可以让各种不同疾病造成的负担之间相互比较。

 

潜在寿命损失年(YPLL):通过疾病造成的寿命损失来估计疾病负担的大小。但忽略了疾病造成的失能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将死亡和失能相结合,用一个指标来描述疾病的这两方面的负担。它包括因早死造成健康生命年的损失(YLL)和因伤残造成健康生命年的损失(YLD),即DALY=YLL+YLD。目前,DALY是国内外一致公认的最具代表性、运用最多的疾病负担评价指标。

 

健康期望寿命(HALE):指具有良好健康状态的生命年以及个体在比较舒适的状态下生活的平均预期时间,综合考虑生命的质量和数量两方面。

 

 

随着疾病负担研究的深入,其测量范围从流行病学负担扩大到经济负担。

 

疾病经济负担是由于发病、伤残(失能)和过早死亡给患者本人、家庭以及社会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由于预防治疗疾病所消耗的经济资源。

详细见:疾病的“经济负担”怎么计算?

 

参考资料:

陈文. 卫生经济学 [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李茜瑶,周莹,黄辉等.疾病负担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18,34(05):777-780.

什么是“年龄标化”?

在流行病学研究中,年龄是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以发病率为例,该指标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癌症新发病例的情况。由于年龄是癌症发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年龄越大,发病率就越高。

 

如果两个国家的人群年龄结构相差很大,例如A市老年人口比例更大,B市年轻人口占比更高,直接比较两地癌症发病率的高低,我们不能确定发病率较高的市,是因为年龄构成不同还是因为其他影响因素(如饮食习惯、环境等)所导致。因此,需要用“年龄标化”的统计学方法,进一步处理数据,排除年龄影响因素的干扰,再来比较两地的发病率数据。

 

以发病率为例,即把原始数据套到一个“标准年龄结构人群里”,计算出”年龄标化发病率“,这样人群结构不同的A市和B市,就能在同一个指标尺度下进行“发病率”比较。年龄标化通常有“中标率”,即我国各地基于某一年份的中国人口年龄结构构成作为标准计算,国内不同地区的疾病数据比较采用的是“中标率”;另一种是“世标率”,即用世界标准人口构成机型标化计算,适用于国与国之间的指标比较。

 

同样地,以死亡率为例,应特别注意各之间地人口构成的差异。用标准化死亡率进行比较才能得出正确结论。如甲、乙两地在未标化前的肺癌死亡率相同,但实际上乙地人群的肺癌死亡率要明显地高于甲地,其原因在于甲地男性老年人口居多,而肺癌的死亡率又与年龄和性别有关,所以用未标化率进行比较时,就会得出甲乙两地肺癌死亡率相同的错误结论。

 

参考资料:

 

张科宏教授:年龄标化的患病率 – 丁香公开课 (dxy.cn)

科学网—癌症(粗)发病率与标化发病率的区别 – 杨雷的博文 (sciencenet.cn)

WHO年龄标化死亡率定义及计算方法

沈洪兵,齐秀英. 流行病学 [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疾病的“经济负担”怎么计算?

疾病经济负担是由于发病、伤残(失能)和过早死亡给患者本人、家庭以及社会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由于预防治疗疾病的费用。通过计算疾病的经济负担,可以从经济层面上研究或比较不同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总疾病经济负担包括直接疾病经济负担、间接疾病经济负担和无形疾病经济负担。

直接经济负担:指直接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总费用,包括直接医疗经济负担和直接非医疗经济负担两部分。直接医疗经济负担是指在医药保健部门购买卫生服务的花费,主要包括门诊费(如挂号费、检查费、处置费、诊断费、急救费等)、住院费(如手术费、治疗费等)和药费等。直接非医疗经济负担包括和疾病有关的营养费、交通费、住宿费、膳食费、陪护费和财产损失等。

间接经济负担:指由于发病、伤残(失能)和过早死亡给患者本人和社会带来的有效劳动力损失而导致的经济损失。具体包括:劳动工作时间损失、个人工作能力和效率降低造成的损失、陪护病人时损失的劳动工作时间、精神损失等。

无形经济负担:指患者及亲友因疾病在心理、精神和生活上遭受的痛苦、悲哀、不便等生活质量下降而产生的无形损失。

 

参考资料:

陈文. 卫生经济学 [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李茜瑶,周莹,黄辉等.疾病负担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18,34(05):77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