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的疾病负担在全球分布不均衡,其中发展中国家的发病和死亡率分别是发达国家的1.7倍和2.4倍。无论是基于发病总人数还是死亡总人数,我国均位列世界第二大宫颈癌疾病负担国。
2.1 全球宫颈癌疾病负担: 新发病例 | 患病率 | 死亡率
全球宫颈癌疾病负担
宫颈癌是全球女性第四常见癌症,仅次于乳腺癌、结直肠癌和肺癌。它在全世界23个国家,位居女性人群新发肿瘤病例的首位;在36个国家的女性人群中,在癌症致死病因中占比最高。
宫颈癌的疾病负担❏在全球分布不均衡,其中发展中国家的发病和死亡率分别是发达国家的1.7倍和2.4倍。若不采取进一步行动,全球宫颈癌疾病负担将进一步增加,根据估算,2018年至2030年期间每年新增宫颈癌病例将从57万例增加到70万例,而每年死亡人数预计将从31.1万例增加到40万例。
新发病例
2020年全球宫颈癌新发病例近60.4万例,占女性癌症总病例的6.5%,相当于全球每10万名妇女中每年有13.3人发病。宫颈癌的发病率?差异较大,全球约84%的新发病例来自于中低收入国家(图1)
不同年龄段女性的宫颈癌发病率有所差异,通常发病率在25岁以后开始上升。
根据2020年全球癌症数据报告,西亚地区的年龄标化❏发病率最低(约为4.1/10万女性),东非的发病率最高(约为40.1/10万女性)。
虽然宫颈癌的发病数在1990年至2019年间不断增加,但得益于经济社会发展、卫生条件改善、消除性传播疾病的倡导和行动,全球宫颈癌年龄标化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图2)。通过开展HPV疫苗接种、宫颈癌筛查等干预,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丹麦、日本等发达国家宫颈癌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宫颈癌能够被有效预防。

(图片来源:The Global Cancer Observatory)

患病率
全球宫颈癌的绝对病例数在增加,但年龄标化患病率?的增长趋势在近些年间放缓(图3)。全球全年龄女性中约有288.7万妇女患有宫颈癌,宫颈癌的年龄标化患病率约为74.9/10万女性,其中三分之一的宫颈癌患者来自中国和印度。

(数据来源:全球疾病负担研究)
死亡率
宫颈癌是全球妇女癌症死亡的第四大原因,仅次于乳腺癌、肺癌和结直肠癌。在全球36个国家,宫颈癌是导致女性癌症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据估计,2020年全球有34.2万女性因宫颈癌而死亡,年龄标化死亡率为每年每10万女性7.3例死亡(图4)。
宫颈癌的死亡率?存在地区差异,地区差异既表现在国家之间,也存在于国家内部。
在人类发展指数?很高的国家,平均每10万妇女中有3人因宫颈癌死亡,而在较低发展指数的国家该数字可上升至每10万妇女中有20人因宫颈癌死亡。
在国家内部,宫颈癌的死亡率也有所差异。以美国为例,收入较低地区的宫颈癌死亡率是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两倍。这种显著的地区差异主要来源于对致病风险因素的暴露程度、地区医疗水平,以及获得筛查和有效治疗干预的不平等。
虽然宫颈癌死亡人数在所有癌症中的一直处于第四位,但宫颈癌死亡总人数占所有癌症死亡总人数的比例在下降,由2008年的8.2%下降到2020年的7.7%。年龄标化死亡率也在过去的30年间持续降低(图5)。

(图片来源:The Global Cancer Observatory)

(数据来源:全球疾病负担研究)
我国宫颈癌疾病负担
宫颈癌是严重威胁我国妇女健康和生命的重要健康挑战。我国是世界第二大宫颈癌疾病负担国。若没有有效的控制和干预,我国宫颈癌发病病例数在2040年将达到11.6万,相比2020年增长5.7%,死亡病例将达7.5万,相比2020年增长26.3%。
发病率和患病率
宫颈癌是我国女性第六大常见恶性肿瘤,位于我国15-44岁女性全部肿瘤发病的第三位。
在我国,宫颈癌发病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呈现出宫颈癌发病率农村稍高于城市的特征。尽管相较于上世纪70年代我国宫颈癌疾病负担已经有明显下降,但受到人口老龄化、性行为方式、HPV流行、筛查人群覆盖水平较低等多方面的影响,宫颈癌在人群中流行的问题仍较为突出,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地区,宫颈癌发病率在近些年呈逐年升高趋势。
宫颈癌成为我国新发病增长最快的肿瘤之一。尤其是农村地区,农村女性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由2007年的7.35/10万人增长到2019年的12.88/10万人。宫颈癌的诊断和发病年龄也呈年轻化的趋势,在2000年-2014年间农村宫颈癌的诊断平均年龄降低了5.18岁。
GBD 2019数据显示,我国累计有约57.52万宫颈癌患者;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5年生存率?约为42.1%。
死亡率
宫颈癌是我国15-44岁女性中第二大癌症致死病因。2020年我国因宫颈癌死亡的病例数约为5.9万,相比2018年增长约23.0%,占全球女性肿瘤总死亡病例数的17.3%。
1973年-2013年近40年间,我国大陆地区宫颈癌年龄标化死亡率大幅下降,从11.35/10万下降到2.86/10万,而2006年之后,年龄标化死亡率整体趋于平稳。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卫生发展水平不平衡,地区之间差异明显。中西部地区的死亡率高于东部地区。
参考文献: 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