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发布
1. 国家疾控局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将人乳头瘤病毒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有关工作事宜的通知》
10月30日,国家疾控局官网发布《关于将人乳头瘤病毒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有关工作事宜的通知》,正式宣布自2025年11月10日起,在现行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基础上,将HPV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组织各地为2011年11月10日以后出生的满13周岁女孩免费接种2剂次双价HPV疫苗(间隔6个月)。
来源:国家疾控局
研究进展
1. 轮状病毒疫苗接种与幼儿Ⅰ型糖尿病发病率下降趋势:来自8个国家的数据
本文发表于 AJPM Focus,旨在基于多国生态学数据,评估轮状病毒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NIP)后,是否与5岁以下幼儿Ⅰ型糖尿病(T1DM)发病率变化之间存在关联。轮状病毒作为婴幼儿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可诱导胰腺β细胞凋亡并引发高血糖反应,因此被认为是T1DM潜在诱因之一。
研究整合了来自澳大利亚、奥地利、芬兰、爱尔兰、以色列、墨西哥、威尔士和多米尼加共和国共8个国家在轮状病毒疫苗引入前后5岁以下儿童的T1DM的发病率数据。采用中断时间序列分析方法(ITSA)进行趋势比对,评估疫苗接种策略前后的发病率趋势变化。
结果显示,除多米尼加共和国因年发病例数过少无法评估外,其余7个国家在启动全国轮状病毒疫苗接种规划后,幼儿T1DM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其中,芬兰和以色列均使用五价轮状病毒疫苗,其疫苗推广后T1DM发病率分别下降约21%和21.7%;墨西哥在由单价疫苗转为五价疫苗后也观察到明显下降趋势。而使用单价疫苗的国家降幅相对有限。
研究指出,将轮状病毒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可能有助于降低幼儿1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该结果为轮状病毒疫苗在目标疾病预防之外的潜在非特异性健康收益提供了真实世界证据支持。
原文
https://doi.org/10.1016/j.focus.2025.100409
2. 中国家长对儿童疫苗接种的认知与支付意愿:一项多城市综合评估研究
本文发表于Vaccine,旨在评估中国家长对改善儿童免疫接种体验的综合认知、态度及其支付意愿(WTP),尤其关注联合疫苗 (如DTaP-IPV-Hib疫苗)的接种偏好。研究于2021年1月至12月在北京、杭州、郑州、重庆和兰州五个城市开展,采用多城市横断面调查设计,在6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1845名1–18月龄儿童的家长进行面对面访谈,评估了四个属性(注射频率、单剂预防疾病数、接种覆盖率和费用),并分析家长对减轻疼痛、预防不良反应和提高便利性等的支付意愿。
受访家长平均年龄为(30.95±4.34)岁,其中79%为母亲,66.4%具有学士学位。结果显示,家长对疫苗接种体验存在多方面关切:超三分之二(67.84%)的家长对疫苗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表示强烈担忧,74.40%的家长报告儿童在接种时哭闹严重,65.02%的家长认为前往接种点距离较远、耗时较长。离散选择实验(DCE)结果显示,家长普遍偏好于选择接种次数更少、单剂预防疾病更多、按时接种覆盖率更高且费用更低的疫苗方案(所有P<0.001)。在具体疫苗接种益处方面,家长对“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支付意愿最高(54.53%的家长表示愿为每避免一次不良反应支付200元人民币),远高于对便利性因素的支付意愿。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和年龄是支付意愿的关键影响因素。
研究指出,中国家长将疫苗安全性置于便利性之上,高度关注不良反应,并且强烈偏好可减少注射频率的联合疫苗。研究结果为推进联合疫苗的研发、完善政府采购项目计划及加强接种安全沟通等政策举措提供了科学依据。
原文
https://doi.org/10.1016/j.vaccine.2025.127826
3. 中国贵州省孕妇流感疫苗接种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本文发表于Human Vaccines & Immunotherapeutics,旨在探究中国贵州省孕妇流感疫苗接种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于2022年1月至2月在贵州省多家医院开展横断面调查,共纳入564名孕妇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运用健康信念模型(HBM)作为理论框架,分析认知、社会及结构性因素对接种意愿的影响,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组间分布差异,并采用改良泊松回归模型估算患病率比(PR)。
结果显示,仅11.9%(67/564)的孕妇在孕前接种过流感疫苗,36.7%(207/564)的孕妇表示愿意在孕期接种疫苗。基于HBM的分析识别出以下关键预测因素:1) 感知障碍:主要包括对胎儿及孕妇安全的担忧及家庭成员反对; 2) 行动线索与感知获益;3)感知流感的易感性和严重性。具体而言,随着感知障碍水平升高,接种意愿呈下降趋势(PR=-0.34, 95%CI: -0.51, -0.17, Ptrend <0.001),而行动线索与感知获益则与接种意愿呈正相关(PR= 0.34, 95%CI: 0.13, 0.55, Ptrend=0.002)。此外,敏感性分析显示,经产妇较初产妇具有更高的接种意愿(PR = 1.39, 95% CI:1.04–1.86, P = 0.027)。
研究证实,贵州省孕妇流感疫苗接种率较低,其接种意愿受多维度健康信念因素影响,其中安全顾虑和家庭成员反对是关键障碍;多胎经历这一新识别变量亦值得后续深入探讨。研究建议通过产前咨询、移动健康宣教、经济激励、同伴支持网络及接种提醒等综合干预策略,针对性解决感知、社会和结构性障碍及促进因素。
原文
https://doi.org/10.1080/21645515.2025.2575651
4. 中国深圳儿童五价轮状病毒疫苗有效性评估:一项基于人群的检验阴性设计研究及有向无环图偏倚校正分析
本文发表于Infectious Medicine,旨在评估五价轮状病毒疫苗(RV5)对5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胃肠炎(RVGE)的季节性流行防护效果。研究基于深圳市龙华区国家传染病报告系统(NDRS)与免疫信息管理系统的2020年1月至2024年3月期间就诊的2–59月龄腹泻患儿实验室数据,采用病例-对照的检验阴性设计,结合有向无环图(DAG)识别并校正混杂变量,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计算疫苗有效性(VE)。
结果显示,轮状病毒胃肠炎发病率自2020年1月至2023年3月呈先升后降趋势,2023年第一季度未观察到季节性反弹。在纳入分析的928例流行季病例(674例RV阳性,254例RV阴性)中,RV5的总体疫苗有效率(VE)为79.6%(95% CI:68.9%-86.6%)。分剂次评估结果显示VE呈剂量依赖性升高:接种1剂时VE为26.7%(95% CI:−162.1%~79.5%),2剂为76.6%(95% CI:46.2%~89.8%),3剂为82.7%(95% CI:72.2%~89.2%)。年龄分层分析显示,三剂次方案在36月龄以下儿童中保护效果显著:2~11月龄儿童的VE为79.5%(95% CI:56.8%~90.3%),12~23月龄为83.8%(95% CI:66.4%~92.2%),24~35月龄为79.6%(95% CI:68.9%~86.6%);而在36–59月龄儿童中VE仅为31.2%(95% CI:−251.8%~86.5%)。
研究表明,RV5三剂接种程序可有效预防36月龄以下儿童的轮状病毒胃肠炎,在流行季节具有显著防护效果,有助于减轻公共卫生负担,为将其纳入国家免疫规划提供了证据支持。
原文
https://doi.org/10.1016/j.imj.2025.100201
5. 婴儿期五联疫苗脱漏率及其决定因素:一项社区层级的纵向研究
本文发表于PLOS ONE,旨在系统评估埃塞俄比亚婴儿五联疫苗接种过程中的脱漏程度及其多层次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埃塞俄比亚行动绩效监测”(PMA Ethiopia)面板调查数据,在阿姆哈拉、奥罗米亚和前南方民族州(SNNP)三个地区开展多层次社区纵向研究。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和城乡分层设计,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家庭及育龄妇女构成概率样本。
最终纳入1295名婴儿数据。结果显示,五联疫苗从首剂到第三剂的总体脱漏率达37.48%。多水平回归分析表明,在家分娩的婴儿脱漏风险是医疗机构分娩婴儿的1.84倍(AOR=1.84, 95% CI: 1.24-2.72);母亲认为社区缺乏产后照护支持的婴儿脱漏风险为感知有支持者的1.77倍(AOR=1.77, 95% CI: 1.04-2.99);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难以获得产后护理服务的母亲所生婴儿中,五联疫苗脱漏风险更是高达5.06倍(AOR=5.06,95% CI: 1.32–19.48)。此外,地区差异显著,居住在前SNNP地区的婴儿脱漏风险为其他地区的3.78倍(AOR=3.78,95% CI: 1.75-8.16),而生活在高贫困水平社区的婴儿脱漏风险亦增加2.75倍(AOR=2.75, 95% CI: 1.17-6.43)。
研究指出,埃塞俄比亚婴儿首剂到第三剂五联疫苗脱漏率高于国内外多数报告水平。居住在高贫困水平社区、在家分娩、社区产后照护支持感知不足及COVID-19期间产后护理服务可及性差是导致脱漏的关键因素。
原文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326684
编译整理:朱姿颐 邓天怡
审核校对:李周蓉 刘子祺
排版编辑:李睿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