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xLab周报第91期

研究进展

1. 2012—2022年上海孕期流感疫苗接种的人口学特征及与早产结局关联研究

本文由蒋泓等发表于《临床儿科杂志》,旨在探讨上海市产妇孕期流感疫苗的接种情况,分析影响接种行为的主要人口学特征,评估孕期流感疫苗接种与早产结局之间的潜在关联,为我国流感疫苗接种策略提供实证依据。

上海市出生医学信息系统中2012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共2209名产妇在孕期接种流感疫苗。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产妇户籍、年龄、学历,配偶年龄、学历,流产史及子代出生年份均为孕期接种流感疫苗的影响因素(均P<0.001)。与本地户籍产妇相比,外地户籍产妇接种可能性较低(aOR=0.83);与<25岁组相比,25–34岁和≥35岁产妇接种可能性分别显著提高(aOR=2.65和3.35);配偶年龄≥35岁者的产妇接种意愿也更高(aOR=2.74);产妇和配偶具有大学及以上学历者更倾向于接种(aOR=5.63和2.19);有流产史者接种可能性相对较低(aOR=0.76);与子代出生于2012—2015年者相比,子代出生于2016—2019年和2020—2022年(aOR=8.70和54.56)的产妇孕期接种可能性显著增加。在控制以上混杂因素后,与孕期未接种任何疫苗的产妇相比,孕期接种流感疫苗的产妇早产风险显著降低35%(aOR=0.65,95%CI:0.53~0.81)。

研究表明,多个社会人口学特征与2012—2022年上海市产妇孕期疫苗接种行为存在显著关联,且孕期接种流感疫苗可能与早产风险降低有关。建议进一步加强科普宣传与服务保障,持续推进疫苗接种工作,切实保障母婴健康。 

原文

https://link.cnki.net/doi/CNKI:SUN:LCAK.0.2025-09-003

2. 多组分干预对法国青少年及家长自报HPV疫苗接种率和接种意愿的影响:全国性集群随机PrevHPV试验结果分析

本文发表于 BMJ Public Health,通过全国性整群随机对照试验评估法国PrevHPV项目的多组分干预措施对青少年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接种率及接种意愿的影响。

研究采用不完全析因设计,将三类干预措施:校内教育与动员(EMM)、校内疫苗接种日(FA)以及全科医生培训(GP)组合为6种方案,随机分配至91个市镇中学。主要结局指标为基线未接种学生在5个月随访期内的自报首次接种情况,次要结局包括“首次接种或接种意愿”以及第二剂接种情况,采用经多变量调整的线性回归模型评估干预效果。

研究发现,2664名学生中有2047名(76.8%)在基线时未接种HPV疫苗。对照组5个月内首剂接种率为9%,第1组(联合实施EMM+FA+GP)为34%,第3组(联合实施EMM+FA)为37%,分别较对照组提升25%和28%。异质性分析显示,仅校内免疫接种日活动干预方案与对照组相比首次接种率提升24%,单独实施GP未观察到显著效果。EMM仅在法语学生中有效(RD:0.07),但在多语种学生中无显著影响。

研究指出,在学校开展现场疫苗接种可显著提高青少年HPV疫苗接种覆盖率,且不加剧健康不平等风险。校内教育动员可作为增强疫苗接种意愿的辅助策略,但在不同群体中存在效果差异。全科医生培训的效果不明确。

原文

https://doi.org/10.1136/bmjph-2024-001007

3. 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后的监测策略:系统综述

本文发表于Vaccine,旨在确定全球范围内用于监测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后的主要策略。研究共纳入9篇文献,分析发现引入后评估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新发病例监测;发病率和死亡率监测;疾病相关并发症/住院监测;不良事件监测;生活质量评估;接种剂量跟踪;专业培训;疫苗接受度;以及疫苗接种后勤保障等。

疫苗引入后的效果评估可从四个维度展开:流行病学评估主要关注疫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经济维度关注成本效益表现,运营维度强调对接种覆盖率和接种剂量的持续监测与管理,而社会与行为层面的评估则关注如何通过社会动员和健康传播策略提升公众对疫苗接种的认知与接受度,进而增强社区信任,巩固疫苗接种计划的实施基础。

研究进一步指出,哨点监测是引入后评估的核心策略之一,依托卫生服务机构或专业人员的定期报告系统,有效监测疫苗可预防疾病的新发病例、并发症及死亡率。此外,还包括引入前后数据比较、综合控制方法评估,以及使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引入后评估(PIE)工具。

尽管缺乏疫苗引入后监测的标准化框架,但现有研究表明,评估可以涵盖疫苗的有效性、安全性、覆盖率和成本。除了流行病学意义之外,将疫苗纳入免疫规划还为强化政策、促进劳动力发展和推动社会动员以支持疫苗接种提供了机遇。

原文

https://doi.org/10.1016/j.vaccine.2025.127850

4. 波兰PCV10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后儿童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种群变化研究

本文发表于 Vaccine,旨在分析2017年10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PCV10)纳入国家免疫规划(NIP)后,波兰 2 岁以下儿童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病(IPD)的菌株种群结构及基因组特征的变化。

研究纳入2014至2020年间所有经实验室确诊的IPD病例,将研究期划分为疫苗引入前(2014–2016年)和引入后(2017–2020年)两个阶段,对分离株进行血清分型、药敏试验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

结果显示,PCV10 引入后,其涵盖的血清型占比由 2014–2016 年的 56.9% 显著下降至 2017–2020 年的 29.5%,但 PCV13中额外覆盖的三种血清型( 3、6A 和 19A )则由 17.6% 上升至 25.7%,其他非疫苗血清型从 12.8% 上升至 22.9%。其中,血清型 3 显著增加。

此外,菌株耐药性水平出现下降,菌株对青霉素的耐药率由 49.0% 降至 34.3%,对红霉素的耐药率由 55.9% 降至 41.9%,多重耐药菌株比例从 46.1% 降至 30.5%,携带菌毛的菌株比例也由 50% 降至 28.6%,提示其毒力相关性有所减弱。在种群结构方面,疫苗引入前以全球肺炎球菌序列簇(GPSC)1为主(17.6%),而疫苗引入后 GPSC12 成为最主要谱系(10.5%),且在血清型14和19A等关键型别内部也观察到GPSC组成的显著变化。

研究表明,PCV10 的引入有效减少了疫苗目标血清型的流行以及耐药性和高毒力菌株的传播。然而,血清型 3 和 19A 的持续存在或增加,显示出更高价疫苗在未来免疫规划中的潜在价值。

原文

https://doi.org/10.1016/j.vaccine.2025.127759

5. 巴西国家HPV疫苗接种规划对20–24岁女性宫颈癌和宫颈上皮内瘤变3级(CIN3)发病率的影响:一项基于人群的研究

本文发表于 The Lancet Global Health,旨在评估巴西国家 HPV 疫苗接种规划对20–24岁女性宫颈癌和宫颈上皮内瘤变 3 级 (CIN3)发病率的影响。研究基于巴西全国范围的诊断、治疗及住院数据库,分析了 2019 年至 2023 年间 20–24 岁女性的宫颈癌(ICD-10:C53)和 CIN3 (ICD-10:D06)发病率,并按出生年份分组。研究采用贝叶斯负二项回归模型估算发病率比(IRR),调整诊断年份、年龄与诊断所在季度因素,并以乳腺癌作为阴性对照结局。主要数据来源为Painel Oncologia诊疗数据库。

研究共纳入6,060万人·年的20–24岁女性随访数据,期间共记录宫颈癌1,318例、CIN3病例2,132例。与1994–1998年出生队列相比,2001–2003年出生队列的宫颈癌IRR为0.42(95% CI: 0.27–0.66),CIN3的IRR为0.33(95% CI: 0.20–0.53)。阴性对照分析结果显示效应值接近无效且置信区间较宽。基于住院数据的敏感性分析结果与主分析一致:与1994–1998年出生队列相比,2001–2003年出生队列因宫颈癌导致的住院人数减少71%(IRR = 0.29,95% CI: 0.17–0.50),因CIN3导致的住院减少48%(IRR = 0.52,95% CI: 0.30–0.89)。

总体而言,巴西国家 HPV 疫苗接种规划显著降低了20–24岁女性宫颈癌和 CIN3 发病率。研究强调,HPV 疫苗在缩小健康差距、推动中低收入国家宫颈癌消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原文

https://doi.org/10.1016/S2214-109X(25)00279-7

行业动态

1. 重组带状疱疹疫苗在华获批新适应症

10月11日,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显示,GSK 重组带状疱疹疫苗(欣安立适)新适应症获批上市,用于18岁及以上因已知疾病或治疗(如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造成免疫缺陷或免疫抑制从而导致带状疱疹发病风险增加的成人预防带状疱疹。在此之前,该疫苗于2019年5月首次获批在中国上市,用于预防 50 岁及以上成人的带状疱疹。

来源

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编译整理:邓天怡

审核校对:李周蓉 刘子祺

排版编辑:李睿彤

其他周报

代表性地区的基本情况、接种政策及效果、宣传推动情况

(1) 成都市

 

基本情况

成都市2022年度GDP为20817.5亿元,排名全国城市第七。成都市出台了《健康城市建设推动健康中国行动创新模式成都市宫颈癌综合防控试点工作方案》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推动适龄女孩HPV疫苗接种工作。

接种政策及效果

目标人群为13-14岁在校且无HPV疫苗接种史女生。免疫程序为国产二价0-6二剂次、进口二价0-1-6三剂次、进口四价0-2-6三剂次。资助政策为国产二价疫苗(沃泽惠)免费,其它疫苗补贴600元/人,并自付20元/剂接种费。疫苗接种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由学校所在地预防接种单位负责。截至2022年1月,目标人群首针接种率达90.04%[14]。

宣传推动

成都市开展多形式、多载体的健康教育宣传。形式包括讲座、知晓日、义诊咨询、专题课程、专题活动等,载体包括宣传册、宣传栏、展板、电视、微信、视频号、抖音平台等,覆盖相关医疗机构300余、社区300余个、和公众场所90余个。面向适龄女孩及监护人、适龄女性及全体市民开展广泛宣教,宣传材料发放至近9万名群众,讲座活动覆盖近2万名群众。宣教内容包括HPV疫苗接种、两癌防控、其它女性常见疾病防控等。

(2) 济南市

 

基本情况

济南市2022年度GDP为12027.5亿元,位列全国城市排名20。2021年,济南市出台《健康城市建设推动健康中国行动创新模式试点一济南市宫颈癌综合防治工作方案(2021—2025年)》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推动适龄女孩HPV疫苗接种工作。

接种政策及效果

目标人群为≤14周岁且无HPV疫苗接种史的在校七年级女生。免疫程序为国产二价0-6二剂次。资助政策免费接种。疫苗接种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安排分班级分时段前往学校所在地的预防接种单位进行接种。截至2022年11月,目标人群首针接种率达
94.4%[15].

宣传推动

济南市开展多形式、多载体的健康教育宣传。形式包括采访、线上线下专题活动,载体包括网络媒体、纸媒、科普展板、宣传手册、子宫颈癌与HPV疫苗知识读本、济南HPV疫苗接种手册,宣教人群广泛涵盖全体市民,宣教内容包括HPV疫苗接种、两癌防控等知识。

(3) 鄂尔多斯市

 

基本情况

鄂尔多斯市2022年度GDP为5613.44亿元,全国地级市第45位。2021年,鄂尔多斯市出台了《健康城市建设推动健康鄂尔多斯行动创新模式工作方案》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推动适龄女孩HPV疫苗接种工作。

接种政策及效果

2020年8月,鄂尔多斯市在准格尔旗率先开展HPV疫苗免费接种项目。目标人群为全市当年13-18岁在校且无HPV疫苗接种史女生。免疫程序为进口二价0-1-6三剂次,

2023年起调整为13-14岁女孩0-6二剂次。资助政策为疫苗免费,自付20元/剂接种费。组织方式为疫苗接种服务中心根据任务安排联系学校,有规划的通知适龄女孩前来完成HPV疫苗接种。截至2022年11月,目标人群首针接种率接近70%[16]。

2022年8月,启动准格尔旗和达拉特旗高三女生接种四价和九价HPV疫苗的试点工作,利用暑假时间展开接种,力争在2023年年底达成90%的接种目标[17]。自鄂尔多斯之后,由政府主导的HPV疫苗惠民行动在多地等涌现。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多主体参与到HPV疫苗支持项目,如慈善总会、医院、妇联等为主体单位牵头组织开展了一些公益活动。

宣传推动

鄂尔多斯市开展多形式、多载体的健康教育宣传。形式包括讲座、知晓日、义诊咨询、专题课程、专题活动等,载体包括宣传册、宣传栏、展板、电视、微信、视频号、抖音平台等,宣教人群广泛涵盖在校女孩及监护人,适龄女性及全体市民。宣教内容包括HPV疫苗接种、两癌防控、其它女性常见疾病防控等。

(4) 西安市

 

基本情况

西安市2022年度GDP为11486.51亿元,排名全国第22位。2021年,西安市出台了《西安市健康城市建设推动健康中国行动创新模式试点宫颈癌综合防治工作方案》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推动适龄女孩HPV疫苗接种工作。

接种政策及效果

目标人群为全市年龄满13周岁(初中)在校女生。免疫程序为国产二价0-6二剂次,进口二价0-1-6三剂次,进口四价和进口九价0-2-6三剂次。接种政策为自愿自费。各区(县)合理设立HPV疫苗专项疫苗接种门诊承担接种任务,并及时将接种信息统一录入儿童免疫规划信息平台。

宣传推动

西安市出台了《西安市宫颈癌综合防治宣传方案》(市健办发〔2022〕12号)。通过媒体宣传、社区活动、义诊等形式,宣传册、宣传栏、展板、电视、微信公众号、报纸等载体普及宫颈癌防治相关知识。

(5) 西藏自治区

 

基本情况

西藏自治区2022年度GDP为2132.64亿元,经济总量整体规模相对其他省份较小,人均GDP处于全国中等偏下水平。2022年出台《西藏自治区妇女“两癌”综合防治工作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推动适龄女孩HPV疫苗接种。

接种政策及效果

目标人群为13-14岁在校女生。免疫程序为国产二价0-6二剂次。资助政策为免费。由学校组织,接种者在商定接种时间携带个人身份证明材料与法定监护人一同前往定点接种单位接种。

宣传推动

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介,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对适龄在校女生HPV疫苗接种工作的意义及内容进行广泛宣传。

近年来各地HPV疫苗惠民项目信息

“疾病负担”指标解读

疾病负担(burden of disease, BOD)是指疾病造成的失能(伤残)、生活质量下降和过早死亡对健康和社会造成的总损失,包括疾病的流行病学负担和经济负担两个方面。

 

在疾病的流行病学方面,衡量疾病负担的常用指标包括传统指标和综合指标。

 

传统指标

传统疾病负担的衡量指标包括:用于描述和反映健康状况与水平的常规指标,如死亡人数、伤残人数和患病人数等绝对数指标;以及用来比较不同特征人群疾病分布差异的指标,如发病率、伤残率、患病率、死亡率、门诊和住院率等相对数指标。

 

上述传统疾病负担的衡量指标基本上只考虑了人口的生存数量,而忽略了生存质量,不够全面;但优势在于资料相对计算方便,结果直观,可用于各种疾病的一般性描述。

 

综合指标

疾病负担不等同于死亡人数,综合指标弥补了传统指标的单一性,且可以让各种不同疾病造成的负担之间相互比较。

 

潜在寿命损失年(YPLL):通过疾病造成的寿命损失来估计疾病负担的大小。但忽略了疾病造成的失能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将死亡和失能相结合,用一个指标来描述疾病的这两方面的负担。它包括因早死造成健康生命年的损失(YLL)和因伤残造成健康生命年的损失(YLD),即DALY=YLL+YLD。目前,DALY是国内外一致公认的最具代表性、运用最多的疾病负担评价指标。

 

健康期望寿命(HALE):指具有良好健康状态的生命年以及个体在比较舒适的状态下生活的平均预期时间,综合考虑生命的质量和数量两方面。

 

 

随着疾病负担研究的深入,其测量范围从流行病学负担扩大到经济负担。

 

疾病经济负担是由于发病、伤残(失能)和过早死亡给患者本人、家庭以及社会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由于预防治疗疾病所消耗的经济资源。

详细见:疾病的“经济负担”怎么计算?

 

参考资料:

陈文. 卫生经济学 [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李茜瑶,周莹,黄辉等.疾病负担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18,34(05):777-780.

什么是“年龄标化”?

在流行病学研究中,年龄是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以发病率为例,该指标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癌症新发病例的情况。由于年龄是癌症发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年龄越大,发病率就越高。

 

如果两个国家的人群年龄结构相差很大,例如A市老年人口比例更大,B市年轻人口占比更高,直接比较两地癌症发病率的高低,我们不能确定发病率较高的市,是因为年龄构成不同还是因为其他影响因素(如饮食习惯、环境等)所导致。因此,需要用“年龄标化”的统计学方法,进一步处理数据,排除年龄影响因素的干扰,再来比较两地的发病率数据。

 

以发病率为例,即把原始数据套到一个“标准年龄结构人群里”,计算出”年龄标化发病率“,这样人群结构不同的A市和B市,就能在同一个指标尺度下进行“发病率”比较。年龄标化通常有“中标率”,即我国各地基于某一年份的中国人口年龄结构构成作为标准计算,国内不同地区的疾病数据比较采用的是“中标率”;另一种是“世标率”,即用世界标准人口构成机型标化计算,适用于国与国之间的指标比较。

 

同样地,以死亡率为例,应特别注意各之间地人口构成的差异。用标准化死亡率进行比较才能得出正确结论。如甲、乙两地在未标化前的肺癌死亡率相同,但实际上乙地人群的肺癌死亡率要明显地高于甲地,其原因在于甲地男性老年人口居多,而肺癌的死亡率又与年龄和性别有关,所以用未标化率进行比较时,就会得出甲乙两地肺癌死亡率相同的错误结论。

 

参考资料:

 

张科宏教授:年龄标化的患病率 – 丁香公开课 (dxy.cn)

科学网—癌症(粗)发病率与标化发病率的区别 – 杨雷的博文 (sciencenet.cn)

WHO年龄标化死亡率定义及计算方法

沈洪兵,齐秀英. 流行病学 [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疾病的“经济负担”怎么计算?

疾病经济负担是由于发病、伤残(失能)和过早死亡给患者本人、家庭以及社会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由于预防治疗疾病的费用。通过计算疾病的经济负担,可以从经济层面上研究或比较不同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总疾病经济负担包括直接疾病经济负担、间接疾病经济负担和无形疾病经济负担。

直接经济负担:指直接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总费用,包括直接医疗经济负担和直接非医疗经济负担两部分。直接医疗经济负担是指在医药保健部门购买卫生服务的花费,主要包括门诊费(如挂号费、检查费、处置费、诊断费、急救费等)、住院费(如手术费、治疗费等)和药费等。直接非医疗经济负担包括和疾病有关的营养费、交通费、住宿费、膳食费、陪护费和财产损失等。

间接经济负担:指由于发病、伤残(失能)和过早死亡给患者本人和社会带来的有效劳动力损失而导致的经济损失。具体包括:劳动工作时间损失、个人工作能力和效率降低造成的损失、陪护病人时损失的劳动工作时间、精神损失等。

无形经济负担:指患者及亲友因疾病在心理、精神和生活上遭受的痛苦、悲哀、不便等生活质量下降而产生的无形损失。

 

参考资料:

陈文. 卫生经济学 [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李茜瑶,周莹,黄辉等.疾病负担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18,34(05):77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