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xLab周报第80期

研究进展

1. 哥斯达黎加9–14岁女孩单剂次二价HPV疫苗与18–25岁女性三剂次四价HPV疫苗的免疫桥接比较研究:一项非随机、开放标签、非劣效性试验

本研究发表于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旨在评估9–14岁女孩接种单剂次AS04佐剂二价HPV疫苗(Cervarix)的免疫原性是否不劣于18-25岁女性接种三剂次四价HPV疫苗(Gardasil-4)。研究采用非随机、开放标签、非劣效性免疫桥接试验,于2019年4月1日至8月16日期间在哥斯达黎加瓜纳卡斯特省开展,研究招募了9–14 岁健康女孩(接种单剂次 AS04 佐剂二价 HPV 疫苗)和 18–25 岁健康女性(0、2、6月共接种三剂次四价 HPV 疫苗)各620名。主要终点采用经验证的基于病毒样颗粒的ELISA检测方法测定36个月时HPV-16/18型特异性血清抗体的几何平均浓度(GMC)。非劣效性界值设定为HPV-16和HPV-18的GMC比值的96%CI下限≥0.67。最终,HPV-16分析集:入组时HPV-16血清阴性受试者905例(女孩539例,女性366例),HPV-18分析集:入组时HPV-18血清阴性受试者896例(女孩523例,女性373例)。

结果显示,36 个月时,接种单剂次二价疫苗组女孩的 HPV-16 GMC 为 21.4 IU/mL(95% CI 19.7–23.3),显著低于三剂次四价疫苗组女性的 42.9 IU/mL(95% CI 38.9–47.3),GMC 比值为 0.50(96% CI 0.44–0.57);接种单剂次二价疫苗组女孩的 HPV-18 GMC 为 8.0 IU/mL(95% CI 7.4–8.8),非劣效于接种三剂次4价HPV疫苗组(7.2 IU/mL;GMC 比值为1.11,96% CI 0.95–1.29)。 36 个月时,单剂次二价疫苗组HPV-16 血清阳性率为99.8%,而三剂次四价疫苗组 为100%,然而,单剂次二价疫苗组HPV-18 血清阳性率高于三剂次四价疫苗组 (98.9% V.S. 96.0%;p=0.0065)。此外,所有女孩和女性中分别报告了 2 起及 13 起严重不良事件,但均判定与 HPV 疫苗接种无关。

研究表明,单剂次二价HPV疫苗对HPV-18的免疫应答达到非劣效标准,但对HPV-16未达非劣效。尽管血清阳性率接近100%且抗体水平与既往保护性研究相当,但现有证据尚不足以支持修改现有接种方案。未来需开展以HPV持续感染为终点的保护效力研究,为单剂次方案的推广应用提供更直接证据。

https://doi.org/10.1016/S1473-3099(25)00284-1

2. 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单剂接种的免疫持久性评估:一项为期六年的随访研究

本研究发表于 Human Vaccines & Immunotherapeutics,旨在评估单剂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PPV23)接种6年后的免疫持久性,为疫苗接种策略提供循证依据。研究为基于前期Ⅲ期临床试验(于2021年9月在河南省开封县开展,针对2岁及以上个体进行的随机、双盲、阳性药物对照)的随访研究(Ⅳ期),采用开放标签设计。研究按照3:1的比例纳入600名2岁及以上(接种时年龄)的受试者,这些受试者在先前的临床试验中均接种过单剂试验疫苗或对照疫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受试者23种血清型特异性抗荚膜IgG抗体水平,评估免疫原性变化。最终共纳入598名受试者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接种28天后,所有血清型的IgG抗体几何平均浓度(GMC)显著升高(试验组1.5–46.2 μg/mL,对照组1.6–43.2 μg/ml),其中14型GMC最高,3型最低。接种6年后,两组受试者中大多数血清型的IgG抗体几何平均浓度(GMCs)仍显著高于接种前水平(试验组提高1.1-1.8倍,对照组提高1.1-1.7倍),但与接种后28天相比均显著下降。年龄分层分析显示,接种疫苗 6 年后各年龄组组间几何平均增加量 (GMI) 与基线相比相似,儿童组GMI为1.0–2.3(对照组为1.0–2.0),成人组为1.1–2.1(对照组为0.8–1.8),老年组为1.2–2.8(对照组为1.3–2.3)。

研究指出,单剂次PPV23 接种可提供长达 6 年的持续免疫保护。然而,基于抗体水平随时间显著下降的结果,建议对老年人和存在基础疾病的高危人群,在初次接种5年后考虑加强免疫,以维持对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病的防护效果。

*本项研究由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资助

https://doi.org/10.1080/21645515.2025.2517489

3. HPV疫苗接种与非宫颈恶性肿瘤风险的关联性研究:一项全球回顾性队列分析

本文发表于Pharmacological Research,通过大规模真实世界数据,旨在评估HPV疫苗接种对非宫颈恶性肿瘤是否具有潜在保护作用。研究采用全球多中心回顾性队列设计,基于TriNetX网络的电子健康记录(EHR),纳入8岁及以上HPV疫苗接种者,通过倾向评分匹配(PSM)与未接种者进行1:1配对。研究对象在初次癌症筛查后1-12个月内至少完成一次随访。主要结局指标包括头颈部、消化系统、肛门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及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以及全因死亡率。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8年及20年随访期的风险比(HR)。

研究结果发现:(1)下咽癌及喉癌风险显著降低:接种组患下咽癌和喉癌的风险仅为未接种组的1/5(8年HR=0.19;95% CI:0.057-0.631;p = 0.0025;20年HR=0.227;95% CI:0.067-0.764;p = 0.0092)。(2)白血病风险显著降低:接种组白血病发病率显著降低(8年HR=0.461;p = 0.0035;20年HR=0.443;p = 0.0019)。(3)全因死亡率下降46%:接种组全因死亡率降低约46%(8年HR=0.543;20年HR=0.536)。研究亦指出,HPV疫苗对直肠癌、肛门癌、口腔癌或前列腺癌未见显著保护效果。

结论指出,HPV疫苗不仅能预防宫颈癌,还能显著降低喉癌、白血病等多种癌症风险,并带来显著的生存获益。这些发现为扩大HPV疫苗接种适应症提供了科学依据。未来需进一步探索HPV致癌机制,并考虑将疫苗接种策略扩展至更广泛的人群。

https://doi.org/10.1016/j.phrs.2025.107851

4. 将孕产期疫苗接种纳入全生命周期免疫体系:爱尔兰疫苗接种现况、障碍因素及促进策略的范围性综述

本文发表于 Vaccines,基于Thomson等人提出的5A框架(可及性、可负担性、认知度、接受度与行动力),系统评估了爱尔兰孕产妇疫苗接种现状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团队通过检索9个数据库,最终纳入12项相关研究,通过5A框架进行分类整合,采用主题分析法提取关键因素。

研究显示,爱尔兰孕产妇Tdap疫苗和流感疫苗接种率分别为31–67%和40–55.1%。多项研究证实,孕产妇年龄大于30岁、社会经济地位与教育程度较高与更高的接种率显著相关。此外,医务人员推荐是促进接种的核心因素。两项研究指出,全科医生推荐是孕妇接种疫苗的最常见原因,但医务人员在推荐实践上存在差异,部分源于对疫苗安全性的担忧。

一项研究显示,在未推荐百日咳疫苗接种的全科医生中,81%存在安全性顾虑,而推荐接种的全科医生中这一比例仅为29%,其安全性顾虑主要涉及妊娠期接种安全性数据的不足及潜在远期并发症风险。孕妇则主要担心疫苗可能对胎儿造成伤害,且对疫苗可预防疾病的认知不足。国家免疫政策虽保障了疫苗可负担性,但在服务可及性方面仍有改进空间。

结论指出,提高孕期疫苗接种覆盖率的潜在策略包括:1)将接种提醒整合至产前检查流程;2)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升推荐意愿和沟通能力;3)开展针对性公众健康教育,并充分利用社交媒体提升孕产妇对疫苗益处与安全性的信任认知。

https://doi.org/10.3390/vaccines13060557

5. 新生儿RSV疫苗接种决策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家庭COVID-19和流感疫苗接种情况的比较研究

本文发表于BMC Pediatrics,旨在探讨城市人群(以医疗补助计划参保者为主)中新生儿父母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免疫决策动因及其与家庭COVID-19和流感疫苗接种状况的关联。研究于2023-2024年RSV流行季在美国费城天普大学医院及其附属儿科诊所开展,通过目的抽样选取25名为新生儿选择RSV免疫的父母/主要照护者开展深度半结构化访谈。研究对象均为长效单克隆抗体Beyfortus®(nirsevimab)上市后首批使用人群。采用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方法进行数据分析,通过迭代编码识别与疫苗接种认知和接受度相关的主题。

研究发现,68%的参与者对医护人员完全信任,并在做出免疫接种决定时优先考虑安全性和有效性。RSV免疫接受动因包括:个人或家庭RSV感染经历(40%)、保护新生儿意愿(36%)及儿科医生的推荐(16%)。相比之下,COVID-19疫苗犹豫主要原因未对有效性质疑(64%)及副作用担忧(18%)。此外,社交媒体和政治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12%)。家长普遍反映缺乏稳定可靠的疫苗信息网络来源,主要依赖非专业性的互联网检索。值得注意的是,多数家长对疫苗接种效能的认知存在偏差,误将”疫苗有效性”等同于”完全免疫保护”,而非科学定义的”降低疾病严重程度”。

研究指出,家长对新生儿RSV免疫接种的接受度主要源于对孩子的保护本能和对该疾病的认知程度,而COVID-19疫苗犹豫主要源于对有效性的质疑及对免疫接种目的的认识不足。尽管医疗专业人员建议对决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但家长普遍缺乏系统、可靠的免疫信息获取渠道。研究建议加强公众对免疫接种效果的科普教育,并集中提供可靠信息,有望提升各类儿童免疫接种率,有效缓解当前存在的疫苗犹豫现象。

https://doi.org/10.1186/s12887-025-05889-x

6. 足月儿疫苗接种方案修订对早产儿接种依从性的影响:基于德国人群的实证研究

本文发表于Infectious Diseases and Therapy,探讨了德国足月儿疫苗接种程序简化对早产儿接种的影响。德国常设疫苗接种委员会(STIKO)分别于2015年8月(肺炎球菌结合疫苗,PCV)和2020年8月(六联疫苗,HEXA*)修订足月儿免疫程序,将接种方案从3+1调整为2+1,但继续推荐早产儿维持3+1方案。研究基于德国健康保险数据库(InGef),回顾分析了2013、2016、2018及2020年出生的共计10,337名早产儿(ICD-10-GM编码P07.2/P07.3)与187,789名足月儿的24个月随访数据。主要结局指标为政策调整前后两类疫苗在不同人群中的全程接种率(FVR)。

结果发现,足月儿六联疫苗接种率从2018年(3+1方案)的73.8%升至2020年(2+1方案)的81.3%,但早产儿接种率却从2018年的71.0%显著降至2020年的57.8%。从PCV疫苗接种率变化来看,足月儿PCV疫苗接种率从2013年(3+1方案)的68.3%升至2016年(2+1方案)的75.6%,而早产儿接种率从2013年的65.4%降至2016年的40.8%。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早产儿始终推荐3+1方案,但2020年仅52.5%完成全程接种,仍未恢复至2013年水平(65.4%)。此外,未观察到传染病发病率变化与接种率下降的相关性。研究推测可能原因为家长或医生误认为“所有婴儿都适用新程序”,或接种系统未明确区分早产儿特殊需求。

结论强调,尽管STIKO持续推荐早产儿采用3+1剂次的PCV和六联疫苗接种方案,但在足月儿接种程序调整后,早产儿对这两种疫苗的全程接种率均出现显著下降。这一现象凸显了亟需加强STIKO指南的落实力度,通过优化疫苗接种管理系统、强化医务人员培训和完善家长健康教育等综合措施,切实保障早产儿这一高危人群的免疫防护效果。

*六联疫苗(HEXA):可同时预防脊髓灰质炎、白喉、破伤风、百日咳、b型流感嗜血杆菌感染和乙型肝炎六种疾病的联合疫苗。

https://doi.org/10.1007/s40121-025-01173-8

编译整理:朱姿颐 邓天怡

审核校对:李周蓉 刘子祺

排版编辑:李睿彤

其他周报

代表性地区的基本情况、接种政策及效果、宣传推动情况

(1) 成都市

 

基本情况

成都市2022年度GDP为20817.5亿元,排名全国城市第七。成都市出台了《健康城市建设推动健康中国行动创新模式成都市宫颈癌综合防控试点工作方案》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推动适龄女孩HPV疫苗接种工作。

接种政策及效果

目标人群为13-14岁在校且无HPV疫苗接种史女生。免疫程序为国产二价0-6二剂次、进口二价0-1-6三剂次、进口四价0-2-6三剂次。资助政策为国产二价疫苗(沃泽惠)免费,其它疫苗补贴600元/人,并自付20元/剂接种费。疫苗接种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由学校所在地预防接种单位负责。截至2022年1月,目标人群首针接种率达90.04%[14]。

宣传推动

成都市开展多形式、多载体的健康教育宣传。形式包括讲座、知晓日、义诊咨询、专题课程、专题活动等,载体包括宣传册、宣传栏、展板、电视、微信、视频号、抖音平台等,覆盖相关医疗机构300余、社区300余个、和公众场所90余个。面向适龄女孩及监护人、适龄女性及全体市民开展广泛宣教,宣传材料发放至近9万名群众,讲座活动覆盖近2万名群众。宣教内容包括HPV疫苗接种、两癌防控、其它女性常见疾病防控等。

(2) 济南市

 

基本情况

济南市2022年度GDP为12027.5亿元,位列全国城市排名20。2021年,济南市出台《健康城市建设推动健康中国行动创新模式试点一济南市宫颈癌综合防治工作方案(2021—2025年)》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推动适龄女孩HPV疫苗接种工作。

接种政策及效果

目标人群为≤14周岁且无HPV疫苗接种史的在校七年级女生。免疫程序为国产二价0-6二剂次。资助政策免费接种。疫苗接种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安排分班级分时段前往学校所在地的预防接种单位进行接种。截至2022年11月,目标人群首针接种率达
94.4%[15].

宣传推动

济南市开展多形式、多载体的健康教育宣传。形式包括采访、线上线下专题活动,载体包括网络媒体、纸媒、科普展板、宣传手册、子宫颈癌与HPV疫苗知识读本、济南HPV疫苗接种手册,宣教人群广泛涵盖全体市民,宣教内容包括HPV疫苗接种、两癌防控等知识。

(3) 鄂尔多斯市

 

基本情况

鄂尔多斯市2022年度GDP为5613.44亿元,全国地级市第45位。2021年,鄂尔多斯市出台了《健康城市建设推动健康鄂尔多斯行动创新模式工作方案》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推动适龄女孩HPV疫苗接种工作。

接种政策及效果

2020年8月,鄂尔多斯市在准格尔旗率先开展HPV疫苗免费接种项目。目标人群为全市当年13-18岁在校且无HPV疫苗接种史女生。免疫程序为进口二价0-1-6三剂次,

2023年起调整为13-14岁女孩0-6二剂次。资助政策为疫苗免费,自付20元/剂接种费。组织方式为疫苗接种服务中心根据任务安排联系学校,有规划的通知适龄女孩前来完成HPV疫苗接种。截至2022年11月,目标人群首针接种率接近70%[16]。

2022年8月,启动准格尔旗和达拉特旗高三女生接种四价和九价HPV疫苗的试点工作,利用暑假时间展开接种,力争在2023年年底达成90%的接种目标[17]。自鄂尔多斯之后,由政府主导的HPV疫苗惠民行动在多地等涌现。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多主体参与到HPV疫苗支持项目,如慈善总会、医院、妇联等为主体单位牵头组织开展了一些公益活动。

宣传推动

鄂尔多斯市开展多形式、多载体的健康教育宣传。形式包括讲座、知晓日、义诊咨询、专题课程、专题活动等,载体包括宣传册、宣传栏、展板、电视、微信、视频号、抖音平台等,宣教人群广泛涵盖在校女孩及监护人,适龄女性及全体市民。宣教内容包括HPV疫苗接种、两癌防控、其它女性常见疾病防控等。

(4) 西安市

 

基本情况

西安市2022年度GDP为11486.51亿元,排名全国第22位。2021年,西安市出台了《西安市健康城市建设推动健康中国行动创新模式试点宫颈癌综合防治工作方案》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推动适龄女孩HPV疫苗接种工作。

接种政策及效果

目标人群为全市年龄满13周岁(初中)在校女生。免疫程序为国产二价0-6二剂次,进口二价0-1-6三剂次,进口四价和进口九价0-2-6三剂次。接种政策为自愿自费。各区(县)合理设立HPV疫苗专项疫苗接种门诊承担接种任务,并及时将接种信息统一录入儿童免疫规划信息平台。

宣传推动

西安市出台了《西安市宫颈癌综合防治宣传方案》(市健办发〔2022〕12号)。通过媒体宣传、社区活动、义诊等形式,宣传册、宣传栏、展板、电视、微信公众号、报纸等载体普及宫颈癌防治相关知识。

(5) 西藏自治区

 

基本情况

西藏自治区2022年度GDP为2132.64亿元,经济总量整体规模相对其他省份较小,人均GDP处于全国中等偏下水平。2022年出台《西藏自治区妇女“两癌”综合防治工作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推动适龄女孩HPV疫苗接种。

接种政策及效果

目标人群为13-14岁在校女生。免疫程序为国产二价0-6二剂次。资助政策为免费。由学校组织,接种者在商定接种时间携带个人身份证明材料与法定监护人一同前往定点接种单位接种。

宣传推动

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介,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对适龄在校女生HPV疫苗接种工作的意义及内容进行广泛宣传。

近年来各地HPV疫苗惠民项目信息

“疾病负担”指标解读

疾病负担(burden of disease, BOD)是指疾病造成的失能(伤残)、生活质量下降和过早死亡对健康和社会造成的总损失,包括疾病的流行病学负担和经济负担两个方面。

 

在疾病的流行病学方面,衡量疾病负担的常用指标包括传统指标和综合指标。

 

传统指标

传统疾病负担的衡量指标包括:用于描述和反映健康状况与水平的常规指标,如死亡人数、伤残人数和患病人数等绝对数指标;以及用来比较不同特征人群疾病分布差异的指标,如发病率、伤残率、患病率、死亡率、门诊和住院率等相对数指标。

 

上述传统疾病负担的衡量指标基本上只考虑了人口的生存数量,而忽略了生存质量,不够全面;但优势在于资料相对计算方便,结果直观,可用于各种疾病的一般性描述。

 

综合指标

疾病负担不等同于死亡人数,综合指标弥补了传统指标的单一性,且可以让各种不同疾病造成的负担之间相互比较。

 

潜在寿命损失年(YPLL):通过疾病造成的寿命损失来估计疾病负担的大小。但忽略了疾病造成的失能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将死亡和失能相结合,用一个指标来描述疾病的这两方面的负担。它包括因早死造成健康生命年的损失(YLL)和因伤残造成健康生命年的损失(YLD),即DALY=YLL+YLD。目前,DALY是国内外一致公认的最具代表性、运用最多的疾病负担评价指标。

 

健康期望寿命(HALE):指具有良好健康状态的生命年以及个体在比较舒适的状态下生活的平均预期时间,综合考虑生命的质量和数量两方面。

 

 

随着疾病负担研究的深入,其测量范围从流行病学负担扩大到经济负担。

 

疾病经济负担是由于发病、伤残(失能)和过早死亡给患者本人、家庭以及社会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由于预防治疗疾病所消耗的经济资源。

详细见:疾病的“经济负担”怎么计算?

 

参考资料:

陈文. 卫生经济学 [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李茜瑶,周莹,黄辉等.疾病负担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18,34(05):777-780.

什么是“年龄标化”?

在流行病学研究中,年龄是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以发病率为例,该指标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癌症新发病例的情况。由于年龄是癌症发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年龄越大,发病率就越高。

 

如果两个国家的人群年龄结构相差很大,例如A市老年人口比例更大,B市年轻人口占比更高,直接比较两地癌症发病率的高低,我们不能确定发病率较高的市,是因为年龄构成不同还是因为其他影响因素(如饮食习惯、环境等)所导致。因此,需要用“年龄标化”的统计学方法,进一步处理数据,排除年龄影响因素的干扰,再来比较两地的发病率数据。

 

以发病率为例,即把原始数据套到一个“标准年龄结构人群里”,计算出”年龄标化发病率“,这样人群结构不同的A市和B市,就能在同一个指标尺度下进行“发病率”比较。年龄标化通常有“中标率”,即我国各地基于某一年份的中国人口年龄结构构成作为标准计算,国内不同地区的疾病数据比较采用的是“中标率”;另一种是“世标率”,即用世界标准人口构成机型标化计算,适用于国与国之间的指标比较。

 

同样地,以死亡率为例,应特别注意各之间地人口构成的差异。用标准化死亡率进行比较才能得出正确结论。如甲、乙两地在未标化前的肺癌死亡率相同,但实际上乙地人群的肺癌死亡率要明显地高于甲地,其原因在于甲地男性老年人口居多,而肺癌的死亡率又与年龄和性别有关,所以用未标化率进行比较时,就会得出甲乙两地肺癌死亡率相同的错误结论。

 

参考资料:

 

张科宏教授:年龄标化的患病率 – 丁香公开课 (dxy.cn)

科学网—癌症(粗)发病率与标化发病率的区别 – 杨雷的博文 (sciencenet.cn)

WHO年龄标化死亡率定义及计算方法

沈洪兵,齐秀英. 流行病学 [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疾病的“经济负担”怎么计算?

疾病经济负担是由于发病、伤残(失能)和过早死亡给患者本人、家庭以及社会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由于预防治疗疾病的费用。通过计算疾病的经济负担,可以从经济层面上研究或比较不同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总疾病经济负担包括直接疾病经济负担、间接疾病经济负担和无形疾病经济负担。

直接经济负担:指直接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总费用,包括直接医疗经济负担和直接非医疗经济负担两部分。直接医疗经济负担是指在医药保健部门购买卫生服务的花费,主要包括门诊费(如挂号费、检查费、处置费、诊断费、急救费等)、住院费(如手术费、治疗费等)和药费等。直接非医疗经济负担包括和疾病有关的营养费、交通费、住宿费、膳食费、陪护费和财产损失等。

间接经济负担:指由于发病、伤残(失能)和过早死亡给患者本人和社会带来的有效劳动力损失而导致的经济损失。具体包括:劳动工作时间损失、个人工作能力和效率降低造成的损失、陪护病人时损失的劳动工作时间、精神损失等。

无形经济负担:指患者及亲友因疾病在心理、精神和生活上遭受的痛苦、悲哀、不便等生活质量下降而产生的无形损失。

 

参考资料:

陈文. 卫生经济学 [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李茜瑶,周莹,黄辉等.疾病负担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18,34(05):77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