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动态
国家免疫规划拟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4月19日,2025疫苗与健康大会在武汉举行,国家卫健委副主任、国家疾控局局长沈洪兵在主旨报告中指出,我国免疫规划疫苗种类与国际共识仍有差距,将按照统筹规划、动态调整、分步实施的原则,动态调整优化国家免疫规划策略。未来动态调整国家免疫规划的研究方向包括:
1)新增疫苗的种类。国际普遍共识的、疾病负担重、成本效益高、疫苗产能满足需求、财政可负担的,要尽快增加进来。
2)优化现有疫苗免疫程序。根据流行特点、防控目标变化、疫苗特性等进行优化。
3)探索疫苗退出程序。不属于全人群普遍接种的疫苗,现有疫苗不适应疾病防控需要等情况,也要考虑疫苗退出,或改为储备疫苗。
来源:南方都市报、澎湃新闻
研究进展
1. 中国扩大免疫规划实施在1974-2024年间的健康影响和经济学评估:一项基于模型的研究
本文由方海等发表于The Lancet Public Health,通过量化中国扩大免疫规划在1974-2024年的健康影响和经济收益,为全球扩大免疫规划政策提供了关键证据。
通过数学建模,将中国现实的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情景(0-6岁常规疫苗接种)与无疫苗接种的反事实情景(疫苗接种率设为零)进行比较,评估了中国扩大免疫规划中针对8种病原体(麻疹、百日咳、乙肝、结核病、甲肝、日本脑炎、A群脑膜炎和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的健康效果与经济价值。
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扩大免疫规划在1974-2024年间避免了7.03亿例病和248万例死亡,相当于减少了1.60亿伤残调整生命年。采用出生队列方法,研究预测终生可避免7.07亿例病例和701万例死,从而减少2.79亿伤残调整生命。表明儿童疫苗接种的长期健康收益及群体免疫效应在持续释放。
采用全社会视角计算的1974-2024年疫苗接种总成本为1240.6亿美元,而其带来的总收益高达24178.5亿美元。综合考虑全社会视角下的接种成本与健康效益,中国扩大免疫规划的总效益-成本比为19.48;若只考虑直接成本与直接收益,卫生系统视角下的效益-成本比也高达8.02。即中国扩大免疫规划具有极高的经济回报率。
研究表明,1974-2024年,中国的扩大免疫规划在改善健康水平、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均取得了瞩目成就。为了在中国和全球范围内保持疫苗接种覆盖率并扩大疫苗接种范围,有必要进一步对扩大免疫规划进行投资,助力2030免疫议程目标的实现。
https://doi.org/10.1016/S2468-2667(25)00039-8
综合“柳叶刀TheLancet”作者解读
2. 中国12岁女性青少年接种不同人乳头瘤病毒疫苗策略的卫生经济学评价
本文发表于《中华预防医学杂志》,旨在评估中国12岁女性青少年接种2剂不同类型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的成本效用,为我国HPV疫苗接种策略优化提供循证依据。研究通过建立决策树-马尔科夫模型,以生殖器疣和宫颈癌为目标疾病,疫苗价格参考试点省份招标采购价(HPV-2)或自费价的50%(HPV-4和HPV-9)进行分析,模拟2023年12岁女性青少年队列,比较不接种、接种2剂二价(HPV-2)、2剂四价(HPV-4)和2剂九价(HPV-9)疫苗策略下,对目标疾病的预防效果、总成本及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同时比较不同策略之间避免的宫颈癌和生殖器疣病例数以及增量成本效用比(ICUR)。
结果显示,12岁女性青少年接种2剂HPV-2、HPV-4、HPV-9与不接种相比,HPV‑2可避免55.2%的宫颈癌发生,HPV‑4和HPV‑9分别可避免77.11%、78.68%的生殖器疣以及54.99%、73.46%的宫颈癌发病。接种策略HPV-2、HPV-4、HPV-9的ICUR分别为−28,470.44元/QALY、29,328.26元/QALY和48,106.85元/QALY,均低于2023年全国人均GDP阈值。敏感性分析结果稳健,贴现率、疫苗价格及低级别癌前病变的直接医疗成本为影响ICUR的关键因素。概率敏感性分析显示,与2023年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与不接种相比,HPV‑2、HPV‑4和HPV‑9策略具有成本效用的概率分别为99.51%、89.03%和67.81%;单剂HPV-4、HPV-9疫苗价格分别低于当前自费接种价格的26.12%、20.68%时,ICUR<0。
研究表明,当前疫苗价格情境下,12岁女性青少年接种2剂次HPV‑2、HPV‑4或HPV‑9均具有成本效用,且HPV‑2为最具经济性策略。在推进宫颈癌防控战略时,优先推广HPV‑2疫苗接种,同时根据地区需求与支付能力灵活引入多价疫苗,以实现疫苗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2150-20241120-00925
3. 中国城市居民带状疱疹疫苗接种意愿的障碍与促进因素:基于健康信念模型的定性研究
本文发表于Global Health Research and Policy,采用定性研究方法,系统探讨了中国城市居民带状疱疹疫苗接种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健康信念模型(HBM),于北京市、山东潍坊及广西南宁三地开展12场焦点小组访谈,共纳入59名20岁及以上城市居民,系统分析受访者对带状疱疹疾病认知、疫苗态度、风险感知与接种意愿及影响疫苗接种行为的关键障碍与促进因素。
结果显示,受访者接种带状疱疹疫苗意愿较低(27.1%),主要障碍包括:1)对疾病认知不足,包括发病率、风险因素及并发症等;2)疫苗价格高昂(约3200元/两剂);3)信息获取渠道有限;4)医务人员相关知识缺乏;5)对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顾虑。而促进因素主要包括:亲身经历带状疱疹疼痛、对疾病复发的担忧、高风险感知、医生推荐以及政策补贴等。
研究建议采取多维度干预措施:1)加强社区健康教育,提升公众(尤其是高风险人群(≥50岁))对带状疱疹及其疫苗的科学认知;2)强化基层医务人员在疫苗宣教中的作用;3)探索将疫苗纳入免疫规划或建立补贴机制,降低经济门槛。
研究强调,政府及专业机构的权威倡导对于打破信息壁垒、增强疫苗信心、优化接种策略具有关键作用,未来应结合定量研究持续优化干预策略。
https://doi.org/10.1186/s41256-025-00413-1
4. 提高孕期推荐疫苗接种率干预措施的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
本文发表于NPJ Vaccines,通过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方法,全面评估了提高孕期推荐疫苗接种率的干预措施效果。研究团队检索截至2023年7月的文献,最纳入36项干预研究,涵盖18项需求侧干预(患者教育、短信提醒等)、11项供给侧干预(医疗机构质量改进、绩效激励等)及7项多层面综合干预研究,涵盖流感、百日咳、破伤风及新冠疫苗等类型。研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荟萃分析,并通过GRADE框架评估证据质量。
结果显示,需求侧干预:以患者教育(如宣传册、视频或一对一咨询)为主的干预措施效果有限(合并RR=1.18,95%CI:1.04-1.33),证据质量较低(I²=63.1%)。其中短信提醒未显著提升流感疫苗接种率(RR=1.01,95%CI:0.93-1.09)。供给侧干预:采用评估-反馈-激励-交流(AFIX)*模式的医疗机构质量改进措施效果不显著(合并RR=1.13,95%CI:0.96-1.33),且研究存在高度异质性(I²=94%)。多层面干预:综合需求侧和供给侧的措施效果相对较好(合并RR=1.62,95%CI:1.09-2.42),但因研究间差异大导致证据质量极低(I²=97%)。
研究表明,现有干预措施对提升孕期疫苗接种率的作用有限,且效果受地区、疫苗类型及实施方式等因素影响显著,需结合地区差异制定针对性策略,并开展更多高质量临床试验,为制定有效的孕期疫苗接种促进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评估-反馈-激励-交流(Assessment-Feedback-Incentive-eXchange, AFIX)是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发的免疫服务质量改进工具,包含四个核心环节:1)系统评估接种率数据;2)可视化反馈结果;3)设立激励机制;4)促进经验交流。该模式以3-6个月为周期,通过数据驱动和正向激励,帮助接种机构持续优化服务流程,已被WHO推荐为提升疫苗接种率的有效方法,适用于基层接种门诊质量改进和新疫苗推广。
https://doi.org/10.1038/s41541-025-01120-1
5. 智能手机应用提升儿童器官移植前疫苗接种率的有效性及可用性研究
本文发表于 JMIR Formative Research,采用前瞻性队列设计,评估了Immunize PediatricTransplant 智能手机应用在提升儿童器官移植候选者疫苗接种率方面的有效性,并考察其在家长及移植团队中的可接受性与使用可行性。研究于2021年11月至2023年7月在美国三家儿童移植中心开展,纳入25对等待肝、肾或心脏移植的患儿家长及其移植医护团队。研究采用双阶段评估:首先由团队将患儿疫苗接种记录录入至应用系统,随后家长与医护人员通过该平台实现疫苗信息共享、健康教育和接种提醒功能。研究主要终点为患儿移植时适龄疫苗接种完成率,次要终点包括应用系统的可行性及用户满意度。
结果显示,96%(24/25)的患儿在移植时完成所有适龄疫苗接种,仅1例因糖皮质激素治疗导致接种延期。36位完成终末调查的参与者中,97%认为应用显著提升了移植前疫苗接种知识水平,86%表示改善了医患沟通质量。用户满意度调查显示,91%的家长和79%的医护人员愿意推荐该应用给其他移植家庭及团队,其中疫苗记录集中管理(83%)、自动接种提醒(67%)及疫苗教育资源(58%)被认为是最有帮助的功能。
研究表明,该智能手机应用可有效提升器官移植前儿童疫苗接种覆盖率,并获得良好用户接受度。未来可通过对接电子病历系统实现数据自动同步,提升应用效能,为移植患者的疫苗接种管理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
6. 9-10岁启动HPV疫苗接种策略以提高覆盖率——基于美国2014-2024年的文献综述
本文发表于Human Vaccines & Immunotherapeutics,系统评估了美国9-10岁儿童接种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对提高覆盖率的潜在影响。研究纳入了2014-2024年间发表的30项研究,涵盖11项回顾性队列研究、12项干预研究与7项可行性/可接受性研究。
回顾性队列研究显示,9-10岁启动接种与更高的全程接种完成率相关,全程接种完成率显著高于11-12岁组。例如,明尼苏达州一项研究中,9-10岁组完成率达99.5%,而11-12岁组为91.7%。干预研究表明,综合措施(如电子提醒+医护培训)可提升疫苗接种率。此外,67%的医务人员认可9岁接种HPV疫苗的防护效果。家长接受度存在明显信息差,73%的医务人员担忧家长准备不足。教育干预可有效提升家长为其子女的接种意愿。
研究指出,虽然9-10岁接种策略在技术层面具有可行性,但在实际推广中仍受到家长疫苗犹豫、医护沟通不足及地区政策差异等多重因素影响。建议未来应配套系统性的家长健康教育、医护人员培训及政策支持措施,并通过高质量研究进一步验证低龄接种的长期效果,特别是探讨该策略在中低收入国家的适用性与可行性。
https://doi.org/10.1080/21645515.2025.2480870
编译整理:朱姿颐 邓天怡
审核校对:李周蓉 刘子祺
排版编辑:刘子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