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进展
1. 中国非免疫规划疫苗筹资的公平之路:基于一项定性研究的挑战与机遇
复旦大学应晓华团队于BMC子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Equity in Health发表该研究,旨在深入分析中国非免疫规划疫苗(以下简称“非免规疫苗”)的筹资现状,全面识别现存的挑战与潜在机遇,并提出策略建议,以提高疫苗接种覆盖率和改善公共卫生状况。
2023年7月至12月期间,研究团队在中国五个省份与55名利益相关方进行了半结构化的面对面访谈。受访者来自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保局和财政局,访谈内容涵盖了在非免规疫苗筹资中的角色、面临的挑战以及提升筹资效果的策略。研究通过主题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
非免规疫苗的资金来源包括自付费用、政府财政、医疗保险以及其他外部资金。这四种渠道在疫苗的覆盖范围、成本和目标人群上各有不同,并面临各自的挑战与机遇。尽管市场竞争已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疫苗价格、改善了可及性,高额的自付费用依然是实现疫苗公平接种的主要障碍。地方财政支持的免费接种项目则在可持续性和区域差异方面遇到困难,然而,政府在疫苗接种方面的承诺正在逐步加强。通过政府组织的集中采购,疫苗价格得以进一步降低,减少了个人和家庭的财务压力。虽然目前基本医疗保险无法覆盖疫苗接种费用,且商业保险选择有限,但医保个人账户和共济机制为未来免疫筹资提供了新的潜力。尽管来自政府以外的支持规模和影响力相对有限,但它在提高公众对疫苗接种的关注和认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研究表明,依赖居民个人自付作为非免规疫苗的主要筹资渠道不可持续,难以实现全民覆盖的目标。需要采取协调一致的方式,确保充足且可持续的资源,并加强公共财政管理,以改善非免规疫苗的公平性。
https://doi.org/10.1186/s12939-024-02282-5
2. 上海市2019-2023年出生儿童含百日咳成分疫苗接种及时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复旦大学王伟炳团队于《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发表该项研究成果。研究对2019-2023年上海市出生的儿童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计算不同年份及不同地区儿童的含百日咳成分疫苗接种率与接种及时率,无细胞百白破b型流感嗜血杆菌联合疫苗(四联疫苗)、吸附无细胞百白破灭活脊髓灰质炎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联合疫苗(五联疫苗)对免疫规划疫苗的替代比例,采用 χ 2检验比较组间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能影响接种及时率的相关因素。
结果显示,2019-2023年,上海市含百日咳成分疫苗接种率在94.71%-99.53%之间,但接种及时率随剂次增加而逐渐下降,第一剂及时率为94.20%,第四剂则降至73.31%。部分儿童使用自费的联合疫苗替代了免疫规划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的接种,其中大部分选择了五联疫苗替代(替代比例为50.11%~52.69%),也有部分选择四联疫苗替代(替代比例为27.22%~28.43%);市区接种的儿童五联疫苗替代比例更高;替代比例逐年增加。含百日咳成分疫苗总体接种及时率为84.09%。
研究认为,上海市含百日咳成分疫苗非免疫规划疫苗替代常见,含百日咳成分疫苗接种率和接种及时率较高。存在一定比例的延迟接种和漏种,仍应关注未及时接种和漏种儿童。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2338-20240506-00238
3. 疫苗引入后轮状病毒基因型的全球、区域和时间趋势:系统综述与荟萃分析
本文发表于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研究回顾了2005-2023年间全球范围内5岁以下儿童群体轮状病毒基因型的361项数据,主要关注疫苗引入与未引入地区的基因型变化情况,从全球、区域(按WHO地区划分)和时间三个维度对疫苗引入对轮状病毒基因型分布的影响进行了对比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在引入疫苗后的一到两年内,非疫苗型基因型G2P[4]在疫苗引入地区的流行率显著增加,但在泛美洲地区(AMRO)并没有发现这种差异。与未引入疫苗的地区相比,引入疫苗后1-2年内,G2P[4]的检测率显著上升(aOR为4.39,95%置信区间为2.87-6.72);而在疫苗引入7年后或更长时间内,G2P[4]的检测率相对较低,且与未引入疫苗的地区无显著差异(aOR为1.62,95% CI为0.49-5.37)。因此,这种基因型的增加现象可能只是短期趋势,并非长期由疫苗引起的选择性压力。此外,没有证据支持因在国家儿童免疫计划中引入Rotarix和RotaTeq而产生的与疫苗相关的选择性压力的担忧
研究团队认为,研究结果再次证明了轮状病毒疫苗的引入与流行轮状病毒基因型的选择性压力无关,强调要按疫苗引入状况进行区域而非全球比较的重要性,同时也呼吁现有的轮状病毒监测系统应描述检测到的轮状病毒的全部基因群,以调查与疫苗相关的选择性压力有关的问题。
https://doi.org/10.1093/infdis/jiad403
4. 中国育龄妇女对风疹疫苗的接受程度及其相关因素:一项横断面研究
本文发表于Vaccines。自2008年RCV纳入国家免疫规划以来,风疹发病率显著下降至每百万人口低于1例,但中国育龄妇女的风疹抗体水平仍低于85%的群体免疫阈值。大部分育龄妇女出生于2008年之前,未接种过RCV,因此面临先天性风疹综合征(CRS)风险。因此,本研究基于WHO开发的行为和社会驱动因素(Behavioral and Social Drivers, BeSD)框架,采用横断面调查法,探讨中国育龄女性对风疹疫苗(RCV)的接受度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在中国七个省份(广东、河南、湖北、辽宁、山西、四川、浙江)进行,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七个省的两个城市各选择了一个城市和一个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容包括风疹疫苗接种意愿、知识水平、社会过程及实际问题等四个维度。
研究共纳入1286名年龄在15-49岁之间的女性。研究结果显示,981位(占比76.3%)参与者愿意接种风疹疫苗,940 人(73.1%)愿意向他人推荐RCV。地区、职业、疫苗接种史和风疹知识与受访者的疫苗接种选择有关。与医疗从业人员相比,非医疗从业人员对 RCV 的接受程度较低。BeSD 调查工具显示,接种意愿与思维和感受、社会过程和实际问题呈正相关。需要针对这些关键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提高非怀孕育龄妇女对 RCV 的接受度和疫苗接种率。
https://doi.org/10.3390/vaccines12101153
*BeSD 框架以计划行为理论、健康信念模型、疫苗犹豫的 “3C “模型和其他理论框架为基础,有四个可衡量的领域来解决疫苗接种问题: 思维和感觉、社会过程、动机和实际问题。
政策及指南动态
1. 首个国产二价HPV疫苗单剂次接种程序通过WHO认证
2024年10月4日,世卫组织宣布国产二价HPV疫苗Cecolin® (馨可宁)通过单剂次接种程序的认证,成为首个获得世卫组织认证“单剂次接种”的国产疫苗。此举基于新数据,符合2022年世卫组织的单剂次接种建议,有助于提高HPV疫苗的全球供应,尤其是覆盖更多急需预防宫颈癌的女孩群体。
尽管HPV疫苗在预防宫颈癌方面卓有成效,但自2018年以来,全球HPV疫苗供应一直紧张,影响了非洲和亚洲数百万女孩的疫苗接种工作。世卫组织的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单剂接种方案的推广使至少600万名女孩受益,全球覆盖率从2022年的20%提升至27%。截至2024年9月,已有57个国家采用了这一单剂次接种方案。
https://www.who.int/news/item/04-10-2024-who-adds-an-hpv-vaccine-for-single-dose-use
2. SAGE 建议使用呼吸道合胞病毒单克隆抗体和母体疫苗
世界卫生组织(WHO)免疫战略咨询专家组(SAGE)在9月的会议文件中,建议全球范围内使用单克隆抗体和母体疫苗,以预防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引发的严重疾病。这项建议标志着在保护婴儿免受RSV感染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尤其对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中最脆弱的群体具有重大意义。
SAGE提出两种主要预防途径:单克隆抗体和RSV母体疫苗。单克隆抗体(如Nirsevimab)能够为出生后的婴儿提供即刻免疫保护,而RSV母体疫苗则通过孕期接种产生抗体,并通过胎盘传递给婴儿,在生命的最初几个月内提供被动免疫。这些策略对于婴儿出生后最初几个月内的保护至关重要。SAGE呼吁各国采取综合免疫策略,并与全球卫生组织合作,确保疫苗和单克隆抗体能够以可负担的方式广泛使用。
3. 我国婴幼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被动免疫预防专家共识
该共识于10月9日发表于《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严重威胁婴幼儿健康最常见的病毒性病原体,疾病负担沉重。为了更好地指导和规范我国婴幼儿RSV相关疾病的被动免疫预防工作,中华预防医学会联合多学科专家组成专门工作组,借鉴国外RSV被动免疫预防的实施经验,以问题为导向,整合了现有的证据和最新进展,形成了我国婴幼儿RSV被动免疫预防专家共识,旨在从技术上回答有关RSV感染及其免疫预防特别是被动免疫预防的一些专业问题。
https://mp.weixin.qq.com/s/Qs7oaIKghMJJ3Xk0QsC2sQ
编译整理:金斯琪 刘子祺
审核校对:张馨予
编辑排版:刘子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