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进展
1. 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单剂接种的免疫持久性评估:一项为期六年的随访研究
本文发表于Human Vaccines & Immunotherapeutics,基于国产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PPV23)Ⅲ期临床试验的长期随访数据,系统评估了接种单剂PPV23后免疫持久性,为优化高危人群免疫策略提供实证依据。
研究采用开放标签、单中心设计,于2021年在河南省开封县启动随访,共纳入600名基线年龄≥2岁的受试者(试验组与对照组按3:1比例分配)。研究分别于接种后28天和6年时采集血样,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3种血清型特异性IgG抗体水平,评估几何平均浓度(GMC)与抗体几何平均增长倍数(GMI)。最终598名参与者完成随访,各年龄组(儿童、成人、老年)分布均衡。
结果显示,接种6年后,尽管所有血清型IgG GMC虽较接种后28天显著下降,但仍高于在接种前水平(试验组:1.1–1.8倍;对照组:1.1–1.7倍),提示PPV23疫苗可诱导长期免疫保护。血清型特异性分析显示,血清型14在各时间点GMC始终最高,而血清型3的免疫应答最弱,6年后抗体水平接近基线。年龄分层分析显示,接种后28天成人组抗体水平最高,其次为老年组与儿童组;6年后三组抗体浓度均下降但仍普遍高于基线水平。
结果表明,PPV23单剂接种可提供至少6年的免疫保护,但抗体水平随时间的显著下降提示高危人群(如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可能需要加强免疫。
*本文由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资助
https://doi.org/10.1080/21645515.2025.2517489
2. 影响照护者为青春期女孩接种HPV疫苗决策的因素:基于中国随机对照试验的二次分析
本文由李静、吴丹等发表于PLOS ONE,基于中国成都市开展的双臂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二次分析,旨在探讨影响照护者为青春期女孩接种HPV疫苗决策的关键因素,重点评估“接力种”(Pay-it-Forward)策略的干预效果。研究采用Andersen卫生服务利用行为模型识别潜在行为决定因素。研究设计采用整群随机对照方法,将参与者分为干预组(接力种模式)和对照组(常规接种模式)。通过标准化电子问卷收集照护者人口学特征、HPV相关知识水平、接种态度、疫苗信心、犹豫及疫苗接种意愿,主要结局指标为干预后3个月内受试者在电子接种登记系统中记录的首剂HPV疫苗接种情况。
结果显示,纳入的321位照护者中,其女儿总体接种率为25.9%,其中“接力种”组为34.2%,显著高于常规组的17.5%。多因素分析表明,“接力种”可显著提高疫苗接种率(OR=2.22,95% CI:1.19–4.15);照护者无接种延迟意愿(OR=8.26,95% CI:4.36–15.67);职业为农民(OR=3.97,95% CI:1.81–8.72);未听说过HPV疫苗的照护者(OR=3.01,95% CI:1.27–7.14),其女儿接种率更高;而既往拒绝接种者接种率显著降低(OR=0.23,95% CI:0.06–0.81)。
研究指出,“接力种”模式通过减轻经济负担、强化社区信任与社会责任感可有效提升接种率。建议未来针对照护者犹豫心理、延迟意愿及不同职业群体特征制定差异化健康教育方案,结合资金支持与社区动员,为提升中国青少年HPV疫苗接种率提供重要参考。
*接力种(Pay-it-Forward):指通过免费提供首剂HPV疫苗接种,并鼓励受种者自愿捐赠以资助他人接种,从而促进疫苗接种行为的社区级联效应。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324260
3. 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带状疱疹疫苗接种意愿量表构建及社区中老年人群疫苗犹豫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发表于Human Vaccines & Immunotherapeutics,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基于保护动机理论(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 PMT)框架,构建并验证了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 HZ)疫苗接种意愿量表,旨在识别影响社区中老年人群HZ疫苗犹豫的心理和社会人口学影响因素。
研究于2022年10-12月在上海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纳入1,492名年龄≥40岁的常住居民。基于PMT理论构建包含5个核心维度(内在奖赏、外在奖赏、自我效能、反应效能和反应成本)的HZ疫苗接种意愿量表,采用标准化问卷收集社会人口学信息、健康行为及接种态度等比较接种犹豫与非犹豫者特征差异,分析影响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评估预测效能。
结果显示,社区中老年人群整体HZ疫苗接种犹豫率高达80.5%。多因素分析表明:在人口学特征方面,年龄较大、居住于城郊、在职及无带状疱疹病史者更易表现出接种犹豫(P<0.01)。在PMT各维度中,自我效能感较低(OR=0.954)、反应成本感知较高(OR=0.856),以及对内在奖赏(OR=0.924)与外在奖赏(OR=0.915)认知较强者,接种犹豫显著增加。ROC分析表明,调整后的模型具有良好判别能力(AUC=0.788),其中自我效能(AUC=0.713)与外在奖赏(AUC=0.696)预测效能最为突出。
研究指出,社区中老年人HZ疫苗犹豫现象普遍存在,其形成机制涉及复杂的心理行为因素。建议从心理动因和结构性障碍两方面着手,强化健康传播、降低接种门槛、优化可及性,尤其应提升目标人群的自我效能感与社会支持感。本研究开发的接种意愿量表可作为评估工具用于识别高风险人群,并为推动个性化疫苗推广策略提供依据。
https://doi.org/10.1080/21645515.2025.2516947
4. 提升法国HPV疫苗接种覆盖率:行动刻不容缓,但需谨慎推进
本文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回顾并分析了法国近年来在推动HPV疫苗接种方面的主要政策及其实施效果,揭示了当前策略在科学证据基础和实施路径优化方面存在的关键问题。研究以PrevHPV干预性项目为例,为提升疫苗接种覆盖率提供循证决策依据。
法国自2007年推行HPV疫苗接种以来,16岁女性全程接种率长期低于25%。法国公共卫生研究机构于2019年启动PrevHPV项目。该项目采用三阶段混合方法研究设计:诊断阶段调研青少年、家长、学校和医生的接种认知与动机,识别接种障碍;共建阶段设计包含学校教育、医生培训和校内免费接种的三重干预方案;实验阶段采用整群随机对照试验评估干预效果。
研究显示,法国首轮全国学校接种运动最终仅使女生接种覆盖率提升17%、男生提升15%,与政策目标仍有明显差距。经验表明,当前法国HPV疫苗接种促进面临三大核心挑战:(1)策略制定过度依赖国际经验借鉴,缺乏本土化有效性验证;(2)政策实施周期过短(从决策到执行仅6个月),导致实施科学证据未能充分转化;(3)多部门协作机制不完善,学校、医疗机构和研究团队间协同不足。建议加强公共卫生研究人员与政策制定者之间的合作,推动高质量干预研究成果向现实政策的转化,尤其是在干预策略设计、实施路径优化及健康传播内容开发等方面提供支持。
研究指出,HPV疫苗接种促进需要平衡政策紧迫性与科学严谨性。短期来看,应优先在区域性试点中验证策略效果;长期而言,需构建持续的证据生成和转化系统,通过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的制度化合作,最终实现疫苗公平可及。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60874-3
5. 孕妇流感疫苗知信行研究:一项基于横断面研究的系统综述
本文由波兰华沙医科大学学者发表于Healthcare,遵循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优先报告条目(PRISMA)指南,共纳入20篇(截至2024年9月20)不同国家关于孕妇流感疫苗相关知识、态度与行为的横断面研究进行系统分析,旨在评估孕妇对流感及其疫苗的知识、态度、行为,接种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显示,多数孕妇虽具备流感的基本知识,但在传播方式、孕期并发症风险以及疫苗安全性方面的认知仍存在明显不足。例如,新加坡的一项研究显示,90%的孕妇知晓流感由病毒引起,但46%误认为抗生素为主要治疗手段;在中国,86.3%的受访者担忧疫苗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在沙特阿拉伯,仅有13.1%的孕妇认为孕期接种疫苗是安全的。此外,几乎所有研究一致指出,医务人员的推荐是影响孕妇接种行为的关键因素。突尼斯74.5%的孕妇表示在医生建议下愿意接种;在阿富汗,该比例更高达86%,但需同时满足专业建议且疫苗免费可及两个条件。研究还显示,接种意愿存在地域与社会经济差异:知识水平较高、社区宣传充分的地区,接种意愿普遍更高。常见接种障碍包括对副作用的担忧、疫苗有效性误区、可及性障碍、时间成本以及特定文化禁忌等。
研究指出,要提高孕妇流感疫苗接种率,必须加强针对性健康教育,强化产前咨询中的疫苗安全性与效果宣讲,并在制度层面确保医务人员积极推荐疫苗,将孕期流感疫苗接种纳入标准产前保健流程,从而切实降低孕产妇及新生儿流感相关风险。
https://doi.org/10.3390/healthcare13111290
编译整理:朱姿颐 邓天怡
审核校对:李周蓉 刘子祺
排版编辑:李睿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