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进展
1. 低收入至中等偏上收入国家HPV疫苗接种与其他青少年健康服务整合经验:现实主义综述
本文发表于 Vaccine,采用现实主义综述(Realist Synthesis)*法,系统评估了低收入至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将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接种与其他青少年健康服务整合的实践经验,并探讨其对疫苗接种覆盖率、项目可持续性和服务公平性等方面的影响。研究通过 分析来自 6 个国家(乌干达、卢旺达、南非、马来西亚、多哥、坦桑尼亚)的 8 篇相关文献(包括同行评审文献与灰色文献),结合专家意见,构建并迭代发展了整合 HPV 疫苗接种的变革理论模型(Theory of Change, TOC)*。
研究发现,学校为HPV疫苗接种的主要场所,部分国家通过采用社区或医疗机构补充接种。整合服务的可行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政府支持力度、社会文化背景(如宗教信仰、性别不平等)以及 HIV 流行情况。研究识别了多种整合机制,主要包括多部门合作(如教育、卫生部门协作)、成本分摊机制(疫苗项目与青少年健康服务资源共享)、供应链和分发整合(疫苗与其他健康服务资源共享物流体系)、沟通与监测整合(卫生教育与疫苗推广同步进行)、提供同步服务(疫苗接种与健康检查、教育课程等同时进行)等。尽管整合健康服务模式可提高家长与青少年的接受度,但其长期可持续性仍面临挑战。部分国家因资源分配不均、供应链管理不足等问题,难以有效实施整合策略。此外,研究还发现,现有证据在如何满足低龄/高龄青少年、失学女童群体等健康需求方面存在显著空白。
该综述首次整合了 HPV 疫苗接种与青少年健康服务整合的操作层面证据,并提出迭代发展的TOC理论框架,为未来政策制定和实施研究提供指导。研究建议进一步探索优化整合机制的策略,以确保疫苗接种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特别是在资源有限的国家。
*现实主义综述:又称现实主义整合,是现实主义哲学视角下研究者对复杂干预开展的一种理论驱动的系统综述方法。
*变革理论(Theory of change,ToC):一种为了企划、参与决策与评量之特别型态的方法学,被用于慈善、非营利与政府之诸部门以促进社会变化。改变理论先定义长程目标,然后倒推规划确认其必要诸条件。
https://doi.org/10.1016/j.vaccine.2025.126833
2. 美国初级保健机构医务人员提高HPV疫苗接种率动机研究:基于陈述偏好的实证分析
本文发表于 PLOS ONE,旨在探讨绩效薪酬(Pay-for-Performance, P4P)*激励机制中的“收益”与“损失”框架对初级保健机构医务人员提高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接种率动机的影响。
研究基于2022年美国全国调查数据,采用随机分组设计,将2527名在初级保健诊所工作的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医师助理等),随机分配至两种假设的P4P激励方案:一种是达成疫苗接种目标后获得奖金(收益框架),另一种是未达成目标则扣除薪资(损失框架)。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明确医务人员所需的最低激励金额(以美元计),以促使其努力提高HPV疫苗接种率。
结果显示,在收益框架下,医务人员平均需要$2155的奖励才能被激励提高接种率;而在损失框架下,平均只需$1185的罚款即可达到同等激励效果。这一差异在不同职业群体中表现显著,其中医生对收益与损失的反应差异最大,而医师助理的反应差异最小。此外,医务人员的经验、培训背景和诊所所在地(城市或农村)对激励金额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论表明,基于“损失”的P4P激励设计比“收益”更具成本效益,其所需的财政激励金额可减少近一半。这一发现支持行为经济学中的“损失厌恶”理论(Loss Aversion Theory),即个体对损失的敏感度显著高于对同等收益的感知价值。研究结果为优化P4P激励机制设计提供了重要实证依据,尤其是在资源有限的公共卫生干预中。
*收益与损失框架(Gains vs. Losses Framing)是行为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指的是通过不同的表述方式(即 “框架”)来影响个体的决策行为。具体来说,其描述了人们在面对相同问题时,如何因信息呈现方式的不同(强调收益或强调损失)而做出不同的选择。
*绩效薪酬是一种基于绩效表现的激励机制,通过将经济奖励(如奖金)或惩罚(如薪资扣除)与特定绩效目标(如疫苗接种率)挂钩,激励个体或组织提高工作效率或服务质量。在公共卫生领域,P4P常用于提升医疗服务提供者的绩效,如提高疫苗接种覆盖率或改善慢性病管理效果。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318704
3. 运用以人为本的研究设计弥合零剂次疫苗接种差距:以坦桑尼亚伊拉拉区为例
本文发表于 Vaccines,采用以人为本的设计(Human-Centered Design, HCD)方法,旨在通过社区参与式干预减少零剂次儿童数量,将伊拉拉区的零剂次儿童减少50%及以上。研究基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的“健康与免疫之旅”框架,通过与483名社区成员参与的共创工作坊,识别、设计并测试了针对疫苗接种障碍的解决方案。
结果显示,导致5岁以下儿童疫苗接种率低的主要原因包括:社区支持不足:地方社区领导人在疫苗接种宣传和监督中的参与度低;基础设施限制:新兴居住区缺乏基本设施,难以提供接种服务;疫苗犹豫:家长对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存在疑虑;管理挑战:房屋编号缺失,导致儿童疫苗接种情况难以追踪;资源限制:移动疫苗接种服务的资源不足,难以覆盖偏远地区。
研究通过“影响-努力”矩阵将参与者提出的309个解决方案精炼至3个关键方案:卫生机构通知社区领导人疫苗接种日期;利用已接种疫苗的家长和儿童影响他人;由社区领导人和住户代表推广疫苗接种(最终实施)。实施结果显示,HCD方法显著提升了社区参与度和疫苗接种覆盖率:成功覆盖67,145户家庭(104%的目标),131,088户家庭(83%的目标)接受了宣传,10,286名儿童完成接种,远超预期的4,303名。
研究表明,HCD 方法在复杂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有效提升了社区对疫苗接种的参与度和支持度,显著提高了疫苗接种率。研究建议在公共卫生干预中更广泛采用HCD方法,特别是在资源有限且复杂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以实现更公平和可持续的健康成果。
4. 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麻疹疫苗接种策略对疫苗接种率的影响:一项系统综述与荟萃分析
本文发表于 BMJ Global Health,旨在评估不同麻疹疫苗接种策略对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LMICs)疫苗接种覆盖率、及时性、住院率和死亡率的影响,并分析其成本效益。研究检索了2012-2023年间发表在8个数据库(包括PubMed、ProQuest、MEDLINE等)的英文文献(主要为5岁以下儿童相关研究),并纳入相关灰色文献。研究遵循 PRISMA 指南,使用Covidence软件进行数据管理,采用Joanna Briggs Institute指南评估研究质量,并通过随机效应模型进行荟萃分析,主要结局为接种覆盖率和及时性,次要结局为住院率和死亡率。
研究共纳入44篇文献,其中14篇用于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以下干预措施显著提高了麻疹疫苗接种覆盖率:疫苗提醒(如手机短信、电话提醒)接种率提高 19%(RR 1.19, 95% CI 1.10-1.27);现金激励(如条件性现金转移 CCT)接种率 提高13%(RR 1.13, 95% CI 1.00-1.28);此外,社区参与(如宗教领袖参与宣传)显著提高了接种率;卫生教育(家长和照护者培训)也提高了接种率和及时性。
在疫苗接种及时性方面,移动电话短信提醒显著提高了按时接种率(埃塞俄比亚研究显示增加 18.5%,p < 0.001);现金激励($1.50) 与短信提醒相结合,在肯尼亚提高了及时接种概率(RR 1.16, 95% CI 1.01-1.32);老年女性或母亲参与培训(尼日利亚研究)显著提升了及时接种率(χ² = 18.43, p < 0.001)。然而,尽管疫苗策略提高了接种率,但对麻疹相关住院率和死亡率影响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
成本效益分析显示, 地理信息系统(GIS)微规划(优化疫苗分发路径)、无门槛疫苗瓶开启政策(减少疫苗浪费)、社区外展计划(覆盖偏远地区)、补充免疫与常规免疫相结合(两者结合比单次免疫更具成本效益)等策略可以提高成本效益,且在印度、尼日利亚、肯尼亚等国家表现尤为显著。
研究表明,大多数疫苗接种干预措施显著提高了中低收入国家的麻疹疫苗接种覆盖率和及时性,同时具有较高的成本效益。建议各国根据当地情况优化疫苗接种策略,以确保更高的覆盖率和更好的健康结局。
https://doi.org/10.1136/bmjgh-2024-016647
编译整理:金斯琪
审核校对:李周蓉
排版编辑:刘子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