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提高非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的覆盖面和挑战:范围界定综述
本文由复旦大学应晓华教授团队在《贫困所致传染病》上发表。研究调查了中国四种非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率和主要障碍,提高这些疫苗覆盖率的紧迫性,减少地区差异,并建议将其纳入免疫规划时优先关注高风险人群和欠发达地区。
本文由复旦大学应晓华教授团队在《贫困所致传染病》上发表。研究调查了中国四种非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率和主要障碍,提高这些疫苗覆盖率的紧迫性,减少地区差异,并建议将其纳入免疫规划时优先关注高风险人群和欠发达地区。
本文由北京大学方海教授团队在《柳叶刀-公共健康》上发表。研究回顾了未纳入中国国家免疫规划的四种儿童疫苗在疾病负担、接种覆盖率、健康不平等和成本效益方面的文献,推荐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优先次序为:13价肺炎球菌疫苗、轮状病毒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和水痘疫苗。
本研究由浙江大学徐小林教授团队在《贫困所致传染病》上发表。研究调查了中国城市和农村的本地、流动人口,留守和非留守家庭在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方面的差异,结果显示流动人口和留守家庭在非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中存在不平等。
本文由北京大学方海教授团队在《全球健康杂志》上发表。研究显示联合疫苗接种与疫苗接种完成结果显著相关。面对中国Hib疫苗接种率不理想的情况,使用联合疫苗有助于提高疫苗接种的依从性,鼓励政府采取适当措施减轻免疫接种的经济负担,以解决疫苗接种选择中的不平等问题。
本文由北京大学方海教授、中疾控免疫规划中心尹遵栋博士等在《健康价值》上发表。研究显示,1978年至2017年间,白喉、破伤风、全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DTwP)和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DTaP)的接种,阻止了93%的百日咳病例和97%的百日咳造成的死亡,为医疗体系和全社会带来了可观的成本效益。
本文由北京大学方海教授、伦敦热带病与卫生学院Mark Jit教授等在《电子临床医学》上发表。研究显示,2019年至2021年全球和地区间国家儿童疫苗覆盖的不平等情况持续存在而且不断恶化,尤其在中低收入国家。研究凸显了缩小疫苗接种覆盖差距的紧迫性。
本文由北京大学方海教授团队在《美国医学会网络开放杂志》上发表。这项针对中国 5294 名儿童及其主要照顾者的横断面研究显示,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覆盖率较非免疫规划疫苗更高,我国非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存在显著不平等。
本文由北京大学方海教授团队在《中国疫苗和免疫》上发表,研究通过估算三种不同的轮状病毒疫苗(RV)纳入NIP的接种成本、轮状病毒胃肠炎疾病经济负担、净效益和效益成本比,显示按照当前市场价格将RV纳入NIP并不节约社会成本,需进一步降低疫苗价格才具成本效益。
本文由四川大学李静教授团队在《BMC-公共卫生》上发表。该研究方案聚焦“接力种”这种创新的付费策略对提高15-18岁少女的HPV疫苗接种率的有效性和经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