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疫苗纳入免疫规划的循证决策优化:基于国际NITAG的经验启示

袁端端
陈姝
潘张旸
汤胜蓝

摘要

国家免疫技术咨询委员会(NITAG)是各国推动新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提升免疫政策科学性与公共信任度的关键机制。中国于2017年设立国家免疫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NIAC),标志着疫苗政策制定迈向循证和科学化方向。本文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六项核心标准,系统评估了中国NIAC的制度设计与运行表现,识别出战略规划不足、资源配置有限、证据整合与循证决策体系薄弱、透明度和独立性不高等主要挑战。通过借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高收入国家以及印尼、巴西等中等收入国家的实践经验,提出五方面政策建议:完善顶层设计与中长期规划、建立专职且资源充足的秘书处、健全评估流程与数据体系、增强专业能力与治理透明度、加强公众参与和沟通机制。研究认为,在现有基础和制度潜力下,中国NIAC有望进一步优化制度体系,逐步建立及时、透明、循证的免疫政策决策机制,支持国家公共卫生事业的长期发展目标。

Executive Summary

National Immunization Technical Advisory Group (NITAG) serve as essential mechanisms for guiding the inclusion of new vaccines into national immunization programs and enhancing the scientific rigor and public credibility of vaccine policies. In 2017, China established its National Immunization Advisory Committee (NIAC), marking a shift toward evidence-based policymaking in immunization.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institutional design and operational performance of China’s NIAC based on the six core standards recommended by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identifying key challenges such as insufficient strategic planning, limited resource allocation, weak capacity for evidence synthesis and analysis, particularly in health economics and a lack of transparency and independence. Drawing on best practices from high-income countries including the United States, Canada, and Australia, as well as innovative approaches in middle-income countries such as Indonesia and Vietnam, the paper proposes five policy directions: improving top-level design and long-term planning, establishing a dedicated and well-resourced secretariat, strengthening evaluation procedures and data systems, enhancing technical capacity and transparency, and promoting public engagement and communication. 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with its current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 and potential, China’s NIAC can evolve into a more effective and internationally recognized advisory body capable of supporting timely, transparent, and evidence-based immunization decision-making aligned with long-term public health goals.

近年来,随着多种新疫苗的研发和应用、公共卫生风险的增加,国际社会高度重视免疫规划的循证决策。自2000年WHO首次提出国家免疫技术咨询组(NITAG)概念以来,该机制已成为多数国家优化疫苗政策、提升免疫决策科学性与公众信任度的重要工具。

中国自2017年起成立国家免疫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NIAC),初步建立循证决策框架。近年来,在免疫程序优化、新冠疫苗评估、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但与国际上运作成熟的NITAG相比,仍存在独立性不足、证据体系薄弱等问题,制约了其在免疫政策制定中的科学性、权威性与透明度。本文将分析中外NITAG的关键制度设计与运作机制,针对中国NIAC面临的主要挑战提出优化路径建议,以期推动我国免疫政策体系更加科学、规范和透明。

一、国家免疫规划专家咨询工作组的核心价值和战略意义

1.  NITAG的基本职责

NITAG的核心职能是为国家卫生主管部门提供疫苗使用和免疫策略的循证建议,包括但不限于:疫苗引入与调整建议、接种对象与程序、免疫策略优化、新疫苗成本效益评估、疫情应对策略等1。NITAG通常由多学科专家组成,如临床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疫苗学、经济学、公共卫生等领域专家,确保决策建议的全面性和科学性2

2.NITAG的重要意义

一是科学决策的制度保障。NITAG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结构化的证据评估,将疾病负担、疫苗安全性/有效性、卫生经济学等证据转化为可执行政策,从而成为连接科学与公共卫生实践的关键桥梁3。例如,美国免疫实践咨询委员会(ACIP)采用GRADE系统,使疫苗推荐决策的科学依据透明度明显提升4。WHO与全球疫苗免疫联盟(Gavi)支持的多项评估表明,功能性NITAG不仅能提升政策制定质量,还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疫苗引入速度。2023年全球87%的NITAG“发出了政策推荐”,其中84%的建议被国家卫生部门采纳,且满足WHO六项流程标准的NITAG的建议采纳率更高,达91%5

二是公共卫生治理现代化的标志。在立法型NITAG(如美国、澳大利亚)的国家或地区,咨询机构与行政决策分离,形成“技术论证-政治决策”的制衡。如美国ACIP的建议在CDC主任通过后即会成为正式的疫苗政策6;法国CTV作为独立的专家咨询委员会从包括国家专业中心等在内的渠道获得技术知识,做出疫苗推荐决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法国政府都会执行CTV建议7

三是助推疫苗产业的发展。规范的NITAG流程使疫苗企业可预测评审周期,如德国STIKO通常每年一月在罗伯特·科赫研究所的《流行病学公报》上发布一次免疫接种计划的更新,研发投资确定性提高8。又如,法国CTV会根据卫生总局(DGS)和疫苗生产商等提供的证据和建议,制定其议程或工作计划;当企业获得新疫苗的上市许可或修改其产品注册信息时会及时通知CTV,并通过正式渠道提交议题建议9

四是加强国际合作,应对大流行。一项调查显示,大流行期间许多国家的NITAG更多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且卫生部信任 NITAG,将其视为 COVID-19 疫苗决策过程中可信和可靠的指导来源;多数NITAG均与世界卫生组织以及其他国家的NITAG保持密切沟通,极大促进了中低收入国家的循证免疫政策制定10

二、国际NITAG的运作模式和成熟经验

1. 世界卫生组织

WHO判定一个国家NITAG运行良好的依据是全部达到以下6项流程指标1,2,包括其NITAG成立有法理依据或政府授权;有书面明确的任务职责;核心成员至少涵盖儿科、公共卫生、传染病、流行病学、免疫学或其他医疗卫生相关专业;每年召开若干次会议;在会议前一周即分发待审议的材料;每名成员须申明利益冲突。截至2024年,已经有180个国家报告已经成立了NITAG,其中141个达成了WHO要求的六条指标,中国也是其中之一11

在方法学体系上,“证据到推荐”(Evidence-to-Recommendations, EtR)框架应用较为广泛,是系统地把证据转化为具体政策或临床推荐的一套方法。它帮助专家组综合评估科学证据、价值观、可行性、资源等多维度因素,做出透明且合理的推荐。EtR框架帮助决策者在制定新疫苗推荐时,全面权衡科学证据、社会因素和实际可行性,确保最终建议既有科学依据,又具备可操作性和社会认可度12

在专业人员组成上,WHO的免疫战略咨询专家组(SAGE)最多由20名免疫和相关学科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组成,任期最长3年,通常每年召开两次正式会议13。其会议议程和工作规划由SAGE的秘书处负责征集14。对特定议题,WHO召集并成立技术工作组(包括SAGE成员和外部专家),在全会前开展系统性证据评审15。参与SAGE会议的观察员通常会有来自国际政府间组织,非政府组织、各国卫生部及免疫工作的代表、学术界和企业界的代表16。此外,WHO会与各国NITAG、其他国际组织等广泛合作,分享经验、技术和资源;WHO区域办公室也会建立NITAG协作网络,如泛美卫生组织 (PAHO)主导建立的“美洲国家免疫技术咨询小组网络”(RNA)17

2.美国ACIP

美国免疫实践咨询委员会(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Practices,ACIP) 被认为是全球成熟的NITAG典范之一*。ACIP的建议不仅直接影响美国的免疫政策,其科学决策框架也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18。主要特色如下:

(1)组织完善:ACIP委员会包括主席在内,由最多19名委员组成。ACIP一般每年召开3次会议,向公众开放,审议疫苗证据并听取利益相关方和公众意见,并将会议内容、纪要和公众评论均公开发布于CDC网站19,20。ACIP的管理和运营支持由CDC下属的“国家免疫与呼吸道疾病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Immunization and Respiratory Diseases,NCIRD)主任办公室负责19

(2)资金充裕:根据2023年ACIP章程规定,ACIP委员会每年的运营费用为409,922美元,每年需分配约9.4人提供支持工作,这部分支持人工成本预估为1,760,637美元19

(3)成员广泛:ACIP成员任期最长4年;委员由熟悉免疫接种实践和公共卫生的权威人士担任,委员会中应包括一名或多名了解公众观点和免疫计划的社区人士,6名无表决权的当然成员需来自包括食品药品监督局、医疗保险与医疗补助中心,国立卫生研究院等卫生相关部门。包括20个美国本土学会、协会,以及加拿大国家免疫咨询委员会和ACIP委员会秘书在内的成员被视为无表决权联络代表19

3. 澳大利亚ATAGI

澳大利亚免疫技术咨询组(Australian Technical Advisory Group on Immunization, ATAGI)是全球公认的高效NITAG之一,ATAGI采用系统化的证据评估流程,综合考虑疾病流行病学数据、疫苗安全性与有效性研究、卫生经济学分析以及社会价值观等多维因素,确保推荐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21。主要特色有:

(1)动态疫苗推荐机制:ATAGI通过专门的工作组持续审查最新证据,并动态更新。在新冠大流行期间,ATAGI基于实时研究多次更新接种建议,展现出高度响应能力22,23,24,25

(2)数据驱动监测体系:澳大利亚免疫登记系统(AIR)详细记录每一位接种者的接种记录26,同时也与澳大利亚其他的健康信息系统实现互通,包括澳大利亚统计局(ABS)、澳大利亚健康与福利研究所建设的国家健康数据平台(NHDH)以及地区层面的数据平台。在疫苗安全方面,澳大利亚采用“主动-被动协同”的监测模式。澳大利亚医疗用品管理局(TGA)定期收集卫生部门、疫苗企业、医务人员及公众上报的疑似接种不良反应(AEFI),报告汇总至澳大利亚异常反应管理系统(AEMS)27。作为补充,澳大利亚还有AusVaxSafety系统、PAEDS系统(面向儿科哨点医院)等,开展疫苗安全的主动监测。

(3)参与制定长期战略规划,形成明确预期。澳大利亚卫生部每五年会发布国家免疫规划的五年规划,最新一版为《2025-2030国家免疫战略》。ATAGI与其他相关组织共同参与制定该战略,尤其详细陈述了战略制定的宏观背景、制定过程、循证依据,并列出五年中的免疫优先事项28

4. 加拿大NACI

加拿大国家免疫咨询委员会(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NACI)自1964年成立以来,以其严谨的循证决策机制著称,被全球视为高标准NITAG典范之一,并被列为WHO公认的“15个成熟的国家免疫技术咨询组织”之一29

(1)独立多学科专家团队:NACI目前由 16 名具有独立专业背景的正式委员组成(包括主席、副主席和其他委员),成员涵盖流行病学、临床医学、经济学、伦理学、公共卫生等领域。另设来自相关部门的非表决代表与观察员,确保建议的跨学科性与专业独立性30

(2)知识产品共享:NACI会在其建议声明中详述流行病学、疫苗效力、有效性、免疫原性和安全性的有关证据,并基于建议进一步提供配套的知识产品,包括对潜在疫苗接种者或其照护者提出问题的回复、有关疫苗安全性的最新知识等。所有资料都可在官网获取并实时更新29

(3)严格的利益冲突管理机制:每位成员必须填写并定期更新其与疫苗相关企业的关联和利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其本人或直系亲属受雇于疫苗制造商、拥有股票,本人拥有疫苗产品专利或在制造商处担任有偿顾问、获得其研究资助等。对于可能影响独立性的重大利益冲突,成员可能被要求在相关议题中回避讨论或进一步限制参与全委员会的工作31

5. 其他发展中国家的NITAG经验

尽管资源有限,许多发展中国家的NITAG通过设置有效决策机制和不断加强能力建设与交流,成功推动了疫苗政策的科学决策,部分值得中国借鉴:如印尼免疫规划技术咨询小组(ITAGI)在WHO和UNICEF支持下建立了完善的章程与利益冲突管理机制,成员涵盖多学科专家,并与国家药品监管机构密切协作,成功推动人乳头瘤病毒疫苗、肺炎球菌结合疫苗等新疫苗的引入32,33。巴西则通过立法设立国家卫生技术融入委员会(Conitec),将疫苗纳入统一的卫生技术评估机制中,并基于循证评估动态调整免疫策略,例如对PCV疫苗的转换评估纳入了疫苗安全性、经济性与国产化等多因素考量34。斯里兰卡则依托传染病咨询委员会(ACCD)推动跨部门、多学科参与,定期召开会议并举办利益相关方年度论坛,确保新疫苗评估的科学性与共识基础35。 

在全球层面,全球NITAG协作网络(GNN)是最有影响力、覆盖最为广泛的国家免疫规划咨询小组协作网络。它在NITAG能力建设、经验交流、信息与证据共享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在区域层面,美洲、南亚与东南亚等区域平台则通过定期会议、评估机制和联合培训促进各国NITAG的协调发展35,36,37

三、NITAG的中国实践与优化空间

1. 中国NIAC的建设与职能拓展

中国NITAG的建设始于1982年成立的免疫计划专家咨询委员会(EACIP)。2017年,国家免疫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NIAC)正式成立,标志着免疫政策决策进入制度化、循证化阶段38。NIAC由国家疾控局领导,主要职责包括评估疫苗可预防疾病的负担、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提出免疫策略建议及疫苗纳入规划的技术评估意见39

为支持NIAC循证决策,中国疾控中心同步设立国家免疫规划技术工作组,开展疾病负担评估和疫苗技术证据的收集与分析。技术工作组由三个常设工作组,即免疫程序协调工作组、通用技术规范工作组、循证决策方法工作组,以及13个针对不同疫苗(疾病)的专题工作组(如流感疫苗组、肺炎球菌疫苗组),共48个单位的168名专家组成39,40。秘书处设于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免疫规划管理处,日常工作由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中心承担41

2. 主要成果

自成立以来,NIAC积极向国际标准靠近,中国NIAC已成为符合WHO的6项核心标准的机构之一,也被认为是活跃的NITAG组织之一。在优化疫苗接种程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方面均取得了积极成果:

(1)免疫程序优化:NIAC通过基于证据的评估推动免疫程序的持续优化。2019年推动“2剂次脊灰灭活疫苗(IPV)+2剂次脊灰减毒活疫苗(bOPV)”程序调整,与国际策略接轨39。关于麻腮风联合疫苗(MMR)接种程序,2020年6月起,全国统一实施2剂次MMR免疫程序,分别在8月龄和18月龄接种,停止使用单独麻风疫苗,该调整不仅有利于提高第二剂的接种率和依从性,也便于疾控机构可更有效率地进行覆盖率评估与漏种补种。2020 年发布了《外伤后破伤风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使用指南(2019年版)》,2021年初发布了《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及说明(2021年版)》39,40

(2)疫情应对中的技术支持2020–2021 年,国家免疫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NIAC)成立新冠疫苗技术工作组(TWG),对新冠疫苗多条技术路线进行技术评估,审议国内外疫苗研发和接种策略的最新证据42。2021年3月,NIAC审议并通过了技术工作组起草的《新冠病毒疫苗使用技术指南》,提交卫健委决策40。然而,在整个疫情政策制定过程中,新冠疫苗的推广与调整主要由国务院系统主导,NIAC虽提供一定专业支持,其建议缺乏公开机制和制度化采纳路径,角色相对边缘,影响力明显弱于欧美等国制度化、独立性的 NITAG 组织。

3、中国NIAC制度体系面临的关键挑战

自2007年起,国家免疫规划已有17年没有实质性扩容,若干在全球广泛推荐并已证明安全有效的疫苗(如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轮状病毒疫苗及人乳头瘤病毒疫苗)长期未被纳入国家免疫规划43。基于上述制度运行情况与国际经验比较,中国NIAC当前面临以下五项核心挑战:

一是,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亟待完善:NIAC缺乏长期战略和议题优先排序机制,在跨年度目标管理方面仍显不足。目前指导中国的NIAC工作的《国家免疫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章程》)和《国家免疫规划技术工作组工作方案》两份文件,主要为原则性、概括性规范,缺乏配套的中长期战略、议题设定机制和执行计划,导致工作安排较为随机,影响决策的系统性、前瞻性和响应效率。决策议题来源高度依赖少数专家意见或行政指令,缺乏基于疾病负担、卫生经济性与技术可行性等多维指标的优先级排序及明确路线图。这种机制缺失可能进一步拖延重要疫苗引入,或导致资源配置不均。

二是,资源投入与技术支持不足:高效的NITAG运作需要稳定且专业背景覆盖广的专家队伍、专职的秘书处人员以及持续的经费投入。然而,中国NIAC秘书处日常工作由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中心兼任,工作人员往往需在行政与技术任务之间兼顾。以加拿大为例,NAIC由公共卫生署下属专门部门承担,配备执行秘书、项目经理和流行病学专家等人员,保障日常运作与决策研究44。此外,NIAC专家虽能获得差旅及会议补贴,但缺乏用于撰写系统综述、开展独立研究或开展多中心数据分析的专项经费。这种财政支持上的局限,也抑制了本土循证研究的产出和对政策建议的支撑能力。

 三是,专家咨询委员会和技术工作组的独立性和透明度有待提升:首先,尽管NIAC章程规定委员任期3年,但自2017年成立以来尚未有公开的成员轮换公示,根据访谈反馈,现有委员自2017年起至今尚未发生实际轮换。NIAC目前尚未建立完整的利益冲突申报和管理机制,委员的行业兼职、与企业的合作关系等信息未公开披露,可能影响其建议的独立性。相比之下,美国、加拿大等国不仅公开委员利益申报情况,还制定了详细的管理机制,明确冲突识别、披露与应对流程31,45,46。再次,中国NIAC的决策过程受到一定程度的保密协议约束,其决策后公开发布的声明、指南等,也未涵盖详细的证据支持、证据质量等信息。而诸如美国ACIP等机构的部分会议向公众开放,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指南中也详细列出决策的循证依据,增强透明度与可审查性40

四是,决策支撑的循证研究与本土数据仍显薄弱:尽管中国在疫苗接种数据和疾病负担监测方面有初步基础,但在成人、老年人、孕妇等重点人群的疫苗接种流行病学数据收集与分析方面仍较为不足,且免疫规划数据的获取和共享渠道有限,影响决策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尤其是数据库之间互联互通程度低,不同来源的数据难以有效打通和联动,限制了对疫苗接种后健康结局的追踪分析和效果评估;一些重要决策仍依赖专家的判断,缺少大规模、系统化的本土证据积累。同时,专家委员会和技术工作组成员对于数据质量的把控、筛选、境外数据的使用未有明确框架和指南,尤其在推动新疫苗纳入免疫规划的系统性策略研究和证据支撑仍显薄弱。尽管中国在免疫规划中的经济学模型运用正在增长,尤其是在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结合疫苗、人乳头瘤病毒疫苗等方面已有不少区域性的成本效果评估研究,且已有尝试形成国家级的卫生经济学模型,但不少模型研究仍由药企或国际机构主导,真正意义上的、全国通用且独立建立的卫生经济学模型仍处于较早探索阶段。

五是,新疫苗纳入机制不健全,专家建议影响力有限:中国的免疫规划扩展常因突发疫情(如新冠)而被动调整,而非依托稳定的专家决策体系。若转向以专家评估为基础的决策模式,仍面临行政系统接受度不确定、机制转型路径模糊等挑战。当前,NIAC及其技术工作组在非规划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建议制定中,缺乏明确的政策转化机制与制度性响应路径,尚未形成标准化、透明的操作流程,导致其专业建议难以有效转化为政策决策,影响力受限。专家访谈显示,尽管NIAC在过往曾多次讨论新疫苗纳入议题,但成功转化为国家政策的案例仍较少,多集中于证据充分、争议较小的程序优化与推荐调整,难以支撑更具争议或更高资源要求的新疫苗及时纳入国家免疫规划。

四、借鉴国际经验,强化NIAC制度保障与循证决策机制

当前,我国免疫规划工作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新冠疫情防控中我国NIAC展现出了较强的应急响应能力。我国还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免疫规划体系、丰富的医疗数据资源和日益成熟的疫苗研发生产能力,为加强免疫政策制定和优化接种策略提供了坚实基础。2025年4月,国家疾控局宣布将对免疫规划实施动态调整机制,并将动态调整优化国家免疫规划策略作为当前和今后重点推进的工作之一47。这些都为完善免疫规划工作机制创造了有利条件。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制定长期发展战略:建议在疾控局下设专职的国家免疫规划咨询机构(独立或半独立),配置固定编制和专项经费,强化组织独立性与稳定性;同时,制定《国家免疫政策发展规划(2025–2035)》,明确免疫规划目标与发展路径;借鉴过往疫情时期多部门协同模式,推动财政、医保、药监、科技等关键部门建立稳定高效的协同机制,提升免疫政策从证据到决策的执行效率。

二是,优化新疫苗引入流程并构建动态调整机制:建立科学、透明、规范的新疫苗引入流程,明确启动条件、证据要求、评估步骤与决策反馈机制;制定5至10年动态更新计划,引导研发与接种布局;完善疫苗的快速审批机制和风险评估能力,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反应效率;同步强化疫苗接种后异常反应监测(AEFI)体系,确保疫苗安全性与公众信任。

三是,引导和推动高质量的本土研究,填补证据缺口:设立国家级疫苗研究专项研究基金,支持独立研究机构开展成本效果分析与政策模拟研究,聚焦新疫苗纳入、采购与接种策略及其对医疗系统的长期影响;深化对疫苗可预防疾病的社会经济负担分析,合理设置优先接种人群;建设国家疫苗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多数据库互联互通,提高疫苗可预防疾病的监测能力。特别是加强肺炎链球菌性疾病、b型流感嗜血杆菌性疾病、水痘等未列入法定报告传染病系统的疾病监测能力。

四是,提升专家机制独立性与透明度:强化专家和技术工作组的能力建设,组织国际经验交流与循证方法培训,提升在WHO和GNN等平台的影响力;规范专家咨询委员会和技术工作组的工作流程,提升论证和质询的双边能力;完善专家轮换、绩效评估及利益冲突管理机制。同时建立NIAC信息发布制度,定期公布议题、评估结果与政策依据。通过社区活动、媒体科普、社交平台互动等形式,提升疫苗知识普及率,消除疫苗犹豫。

结语

NITAG作为国家免疫规划的重要决策机构,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展示了其在引入新疫苗、扩大免疫覆盖率和提高公共卫生水平方面的重要作用。中国NIAC作为免疫政策制定的重要技术支撑机构,近年来在推动疫苗科学决策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同时也尚有进一步优化完善的发展空间。未来,如果能在顶层设计、专业能力、资源投入和公众沟通上持续深化改革,NIAC有望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技术机构,帮助提升全国免疫接种覆盖率,改善公共卫生水平,并更好地应对新兴的公共卫生挑战。

注:ACIP预算数据来源于2023年发布的官方章程文件;根据2025年美国白宫发布的预算案框架(Budget of the U.S. Government, Fiscal Year 2025),联邦公共卫生经费(包括CDC项目)面临大幅削减。尽管ACIP的具体运行机制尚未公开调整,但其资源供给可能受到影响。本文分析基于2025年前公开的ACIP章程及运作数据。

致谢

本研究为盖茨基金会支持的“疫苗交付研究创新实验室”项目(INV-034554)产出。本文内容完全由作者负责,不代表资助者的任何观点。

我们诚挚感谢所有合作大学、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提供的技术支持。特别感谢为此简报提出宝贵意见和技术支持的各位专家,尤其是中华预防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冯子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冯录召教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余文周主任医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和文化发展研究部张佳慧研究员,以及昆山杜克大学全球健康研究中心张馨予助理教授、助理研究员刘子祺等的鼎力支持。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National Immunization Technical Advisory Groups (NITAGs): Guidance for their establishment and strengthening, Second edition. Geneva: WHO; 2020. Available from: https://www.who.int/teams/immunization-vaccines-and-biologicals/policies/NITAGs
  2. Duclos, P. (2010). National Immunization Technical Advisory Groups (NITAGs): guidance for their establishment and strengthening. Vaccine, 28(Suppl 1), A18–A25. https://doi.org/10.1016/j.vaccine.2010.02.027
  3. Clarke, S., & Tapia, B. (2019). The role of 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s in supporting evidence-based decision making for national immunisation programmes (Research report). Overseas Development Institute. https://media.odi.org/documents/12599.pdf
  4.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n.d.). Evidence-based recommendations: 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GRADE).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 Human Services. https://www.cdc.gov/acip/evidence-based-recommendations/index.html
  5. Pérez Velasco, R., et al. (2023). Strengthening National Immunization Technical Advisory Groups: Twelve years of progress 2012–2023. Vaccines, 13(1), 80. https://doi.org/10.3390/vaccines13010080
  6. 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Practices. (2025, March 15). ACIP recommendation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https://www.cdc.gov/acip/vaccine-recommendations/index.html
  7. NITAG Resource Center. (n.d.). French Technical Vaccination Committee (CTV).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https://www.nitag-resource.org/resources/french-technical-vaccination-committee-ctv
  8. Robert Koch Institute. (n.d.). STIKO recommendations: Recommendations content. Federal Ministry of Health. https://www.rki.de/EN/Topics/Infectious-diseases/Immunisation/STIKO/STIKO-recommendations/recommendations_content.html
  9. Floret, D., & Deutsch, P. (2010). The French Technical Vaccination Committee (CTV). Vaccine, 28 Suppl 1, A42–A47. https://doi.org/10.1016/j.vaccine.2010.02.032
  10.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2). COVID-19 vaccine policy development in a sample of 44 countries – Key findings from a December 2021 survey of National Immunization Technical Advisory Groups (NITAGs). Vaccine, 40(52), 7461–7468. https://doi.org/10.1016/j.vaccine.2022.10.001
  11. Global NITAG Network. (2024). Map of NITAGs around the world [Interactive map]. Retrieved June 14, 2025, from https://www.nitag-resource.org/network/map
  12. Guyatt GH, Oxman AD, Vist GE, et al. GRADE: an emerging consensus on rating quality of evidence and strength of recommendations. BMJ. 2008;336(7650):924-926. doi:10.1136/bmj.39489.470347.AD
  1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Strategic Advisory Group of Experts on Immunization: Terms of Reference. Geneva: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m/item/sage-terms-of-reference
  14. SAGE workplan. (n.d.). https://www.who.int/groups/strategic-advisory-group-of-experts-on-immunization/sage-workplan
  15.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2024). Development of WHO immunization policy and strategic guidance: methods and processes applied by SAGE.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9789240090729
  16. Strategic Advisory Group of Experts on Immunization (SAGE). (2025, March 10). https://www.who.int/news-room/events/detail/2025/03/10/default-calendar/strategic-advisory-group-of-experts-on-immunization-march-2025
  17. Pan American Health Organization. (2024, December 18). Note on the third Regional National Immunization Technical Advisory Group (NITAG) Network meeting of the Americas. https://www.paho.org/en/news/18-12-2024-note-third-regional-national-immunization-technical-advisory-group-nitag-network
  18. Hadler, S. C., Shefer, A. M., Cavallaro, K. F., Ebama, M., Tencza, C., Kennedy, E. D., Ndiaye, S., Shah, A., Torre, L., & Bresee, J. S. (2024). Supporting National Immunization Technical Advisory Groups (NITAGs) in development of evidence-based vaccine recommendations and NITAG assessments – New tools and approaches. Vaccine, 42(Suppl. 4), 125610. https://doi.org/10.1016/j.vaccine.2024.01.035
  19.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23). 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Practices (ACIP) charter.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https://www.cdc.gov/acip/about/acip-charter.html
  20.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25, June 18). ACIP meeting information.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https://www.cdc.gov/acip/meetings/index.html
  21. Australian Technical Advisory Group on Immunisation (ATAGI). (2021). ATAGI decision-making process for developing clinical recommendations in the Australian Immunisation Handbook. 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Health. https://immunisationhandbook.health.gov.au/resources/publications/atagi-decision-making-process-for-developing-clinical-recommendations-in-the-australian-immunisation-handbook
  22. 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Health, Disability and Ageing. (2022, November 15). ATAGI statement on AstraZeneca vaccine in response to new vaccine safety concerns. https://www.health.gov.au/news/atagi-statement-on-astrazeneca-vaccine-in-response-to-new-vaccine-safety-concerns
  23. ATAGI. (2021).Statement on revised recommendations on the use of COVID-19 Vaccine AstraZeneca.Canberra: Australian Technical Advisory Group on Immunisation.https://www.health.gov.au/news/atagi-statement-on-revised-recommendations-on-the-use-of-covid-19-vaccine-astrazeneca-17-june-2021
  24. Australian Technical Advisory Group on Immunisation (ATAGI). (2021, December). ATAGI statement on the Omicron variant and the timing of COVID 19 booster vaccination. 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Health. Retrieved from https://www.health.gov.au/news/atagi-statement-on-the-omicron-variant-and-the-timing-of-covid-19-booster-vaccination
  25. 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Health, Disability and Ageing. (2022b, November 15). ATAGI statement on recommendations on a winter booster dose of COVID-19 vaccine. https://www.health.gov.au/news/atagi-statement-on-recommendations-on-a-winter-booster-dose-of-covid-19-vaccine
  26. Hull, B. P., Hendry, A., Beard, F., & Dey, A. (2025). The Australian Immunisation Register (AIR): Insights from working with AIR data. Health information management: journal of the Health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 18333583251343479.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s://doi.org/10.1177/18333583251343479
  27. Glover, C., Deng, L., Larter, C., Brogan, C., Richardson, O., Huang, Y. A., Kay, E., Macartney, K., & Wood, N. (2024). Surveillance of 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sation in Australia annual report, 2021. Communicable diseases intelligence (2018), 48, 10.33321/cdi.2024.48.1. https://doi.org/10.33321/cdi.2024.48.1
  28. 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Health, Disability and Ageing. (2025, June 18). National Immunisation Strategy for Australia 2025–2030. https://www.health.gov.au/resources/publications/national-immunisation-strategy-for-australia-2025-2030?language=en
  29. Desai, S., Lsmail, S. J., Lerch, R., Warshawsky, B. F., & Gemmill, I. (2015). Canada’s 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Celebrating 50 years. The Canadian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 medical microbiology = Journal canadien des maladies infectieuses et de la microbiologie medicale, 26(3), 126–128. https://doi.org/10.1155/2015/431428
  30. Public Health Agency of Canada. (2024, May 27). 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NACI): Membership and representation. Government of Canada.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anada.ca/en/public-health/services/immunization/national-advisory-committee-on-immunization-naci/naci-membership-representation.html
  31. Public Health Agency of Canada. 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NACI): Terms of reference [Internet]. Ottawa: Government of Canada; 2024 [cited 2025 Jun 17]. Available from: https://www.canada.ca/en/public-health/services/immunization/national-advisory-committee-on-immunization-naci/terms-references.html#a6.0
  32. S.R Hadinegoro, Julitasari, & TotoWisnu. (n.d.). Indonesian TAGI Activities. Retrieved July 9, 2025, from https://www.nitag-resource.org/sites/default/files/bed0e80e51e4f60f66a0e2bea384fdddc13c0da5_1.pdf
  3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Regional Office for the Western Pacific & Asia Pacific Observatory on Health Systems and Policies. (‎2025)‎.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national immunization programmes in select ASEAN and SAARC countries: progress and challenges. 8 (‎1)‎, WHO Regional Office for the Western Pacific. https://iris.who.int/handle/10665/380387. License: CC BY-NC-SA 3.0 IGO
  34. Sartori, A. M. C., De Soárez, P. C., Novaes, H. M. D., Da Fonseca Victer, T. V., De Melo Araujo, A. C., Carmo, G. M. I. D., Wada, M. Y., & Fernandes, E. G. (2025). Multidimensional challenges in Brazil’s decision-making process of vaccines adoption: the case of childhood pneumococcal conjugate vaccines. Journal of Infection and Public Health, 18(8), 102812. https://doi.org/10.1016/j.jiph.2025.102812
  35. The INCLEN Trust International. (n.d.). Evaluation of National Immunization Technical Advisory Groups (NITAG) in South East Asia region. Retrieved July 9, 2025, from https://cdn.who.int/media/docs/default-source/searo/evaluation-reports/evaluation-of-national-immunization-technical-advisory-groups-(nitag)-in-south-east-asia-region.pdf?sfvrsn=4bd8990e_5
  36. Betancourt-Cravioto, M., Trejo Varón, R., Becerra-Posada, F., & Espinal, C. (2024). Status of the national immunization technical advisory groups in the Americas: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ement. Revista panamericana de salud publica = Pan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48, e63. https://doi.org/10.26633/RPSP.2024.63
  37.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4, June). Capacity-building workshop for new NITAG members and their secretariats–WHO SEAR.Retrieved from: https://www.who.int/southeastasia/news/events/detail/2024/06/24/south-east-asia-events/capacity-building-workshop-for-new-national-immunization-technical-advisory-groups-(nitag)-members-and-their-secretariate
  38.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 (n.d.). 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2277号建议的答复. https://www.ndcpa.gov.cn/jbkzzx/c100033/common/content/content_1735469608717963264.html
  39. Ma C, Rodewald L, An Z, Yin Z, Feng Z. The National Immunization Advisory Committee in China: Roles of National Experts in Making Evidence-Based Recommendations for Immunization. China CDC Wkly. 2019 Dec;1(2):28-30. PMID: 34594597; PMCID: PMC8428415.
  40. 马超, 安志杰, 李军宏, 王亚敏, 尹遵栋, 冯子健. 免疫规划循证决策的国内外进展与展望. 中国疫苗和免疫, 2021, 27(4): 479-484.
  41. 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免疫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章程[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8,24( 5) : 609-610.
  42. COVID-19 Vaccines Technical Working Group. Establishment of the NIAC Technical Working Group on COVID-19 Vaccines[J]. China CDC Weekly, 2020, 2(21): 383-384. doi: 10.46234/ccdcw2020.098
  43. Chen, S., Yao, L., Wang, W., & Tang, S. (2022). Developing an effective and sustainable national immunisation programme in China: issues and challenges. The Lancet. Public health, 7(12), e1064–e1072. https://doi.org/10.1016/S2468-2667(22)00171-2
  44. Ismail, S. J., Langley, J. M., Harris, T. M., Warshawsky, B. F., Desai, S., & FarhangMehr, M. (2010). Canada’s 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NACI): Evidence-based decision-making on vaccines and immunization. Vaccine, 28, A58–A63. https://doi.org/10.1016/j.vaccine.2010.02.035
  45. Jean-Christophe Bélisle-Pipon, Louise Ringuette, Anne-Isabelle Cloutier, Victoria Doudenkova, Bryn Williams-Jones,Conflicts of interest and the (in)dependence of experts advising government on immunization policies,Vaccine,Volume 36, Issue 49,2018,Pages 7439-7444,ISSN 0264-410X, https://doi.org/10.1016/j.vaccine.2018.10.058.
  46. Conflicts of interest disclosures of ACIP members. (2025, July 10). 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Practices (ACIP). https://www.cdc.gov/acip/disclosures/by-member.html
  47. 国家疾控局局长沈洪兵:将逐步缩小国内免疫规划与国际差距_绿政公署_澎湃新闻-The Paper. (n.d.).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0698680

作者简介

袁端端

资深医药撰稿人、美国杜克大学咨询顾问、前南方周末资深医药记者、美国汉弗莱公共卫生项目访问学者

拥有逾十五年媒体与公共卫生领域工作经验,长期聚焦传染病控制及癌症防治、药品研发与监管、精神健康、成瘾及烟草控制等领域,并积极推动健康传播与科普工作。参与课题包括“医保药品管理和监管国际经验”“免疫规划战略思考”“空气污染与精神健康”等,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电子烟及烟草控制研究”等课题。参与译校诺奖得主珍妮佛·杜德娜基因编辑相关著作《破天机:基因编辑的惊人力量》。

陈姝

澳大利亚国家疫苗研究与监测中心全球健康高级研究员、美国杜克大学咨询顾问

主要工作包括东南亚及亚太区国家的免疫规划项目强化、疫苗专家咨询委员会能力建设。专业领域及研究兴趣包括新疫苗引入、疫苗筹资及卫生经济学评估、疫苗循证政策制定、卫生政策及体系加强以及健康老龄化。以第一作者及共同作者身份已在国际高质量学术期刊(如Lancet Public Health, PLOS Medicine, BMJ Global Health等)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曾任美国家庭健康国际(FHI 360)北京代表处科研副主任及昆山杜克大学全球健康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研究生毕业于美国杜克大学,博士毕业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

潘张旸

昆山杜克大学疫苗交付研究创新实验室 公共传播与政策倡导副主任

在媒体、医药行业以及全球健康领域从业逾15年,负责企业传播、卫生相关战略合作项目等的管理与实施。主要工作包括为疫苗交付及全球健康等相关研究项目制定传播策略,促进以科学证据为基础的公共卫生政策倡导,链接利益相关方的合作;目前也在积极推动疫苗犹豫相关的沟通策略制定与实践。她拥有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新闻学硕士及美国杜克大学全球健康理学硕士学位。

汤胜蓝

昆山杜克大学全球健康研究中心联合主任、教授;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人口健康系、杜克 - 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全球健康教授

长期从事中国及多国卫生系统改革、疾病控制与妇幼健康领域研究,曾主持 30 余项公共卫生与卫生政策研究项目,并为多家国际组织和发展中国家政府 提供技术咨询服务。曾于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英国利物浦热带医学院任教。在 2006-2012 年间,在世界卫生组织中国代表处及日内瓦总部工作,任热带病研究和培训特别规划署结核病 / 艾滋病和卫生体系部门负责人。

其他简报

代表性地区的基本情况、接种政策及效果、宣传推动情况

(1) 成都市

 

基本情况

成都市2022年度GDP为20817.5亿元,排名全国城市第七。成都市出台了《健康城市建设推动健康中国行动创新模式成都市宫颈癌综合防控试点工作方案》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推动适龄女孩HPV疫苗接种工作。

接种政策及效果

目标人群为13-14岁在校且无HPV疫苗接种史女生。免疫程序为国产二价0-6二剂次、进口二价0-1-6三剂次、进口四价0-2-6三剂次。资助政策为国产二价疫苗(沃泽惠)免费,其它疫苗补贴600元/人,并自付20元/剂接种费。疫苗接种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由学校所在地预防接种单位负责。截至2022年1月,目标人群首针接种率达90.04%[14]。

宣传推动

成都市开展多形式、多载体的健康教育宣传。形式包括讲座、知晓日、义诊咨询、专题课程、专题活动等,载体包括宣传册、宣传栏、展板、电视、微信、视频号、抖音平台等,覆盖相关医疗机构300余、社区300余个、和公众场所90余个。面向适龄女孩及监护人、适龄女性及全体市民开展广泛宣教,宣传材料发放至近9万名群众,讲座活动覆盖近2万名群众。宣教内容包括HPV疫苗接种、两癌防控、其它女性常见疾病防控等。

(2) 济南市

 

基本情况

济南市2022年度GDP为12027.5亿元,位列全国城市排名20。2021年,济南市出台《健康城市建设推动健康中国行动创新模式试点一济南市宫颈癌综合防治工作方案(2021—2025年)》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推动适龄女孩HPV疫苗接种工作。

接种政策及效果

目标人群为≤14周岁且无HPV疫苗接种史的在校七年级女生。免疫程序为国产二价0-6二剂次。资助政策免费接种。疫苗接种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安排分班级分时段前往学校所在地的预防接种单位进行接种。截至2022年11月,目标人群首针接种率达
94.4%[15].

宣传推动

济南市开展多形式、多载体的健康教育宣传。形式包括采访、线上线下专题活动,载体包括网络媒体、纸媒、科普展板、宣传手册、子宫颈癌与HPV疫苗知识读本、济南HPV疫苗接种手册,宣教人群广泛涵盖全体市民,宣教内容包括HPV疫苗接种、两癌防控等知识。

(3) 鄂尔多斯市

 

基本情况

鄂尔多斯市2022年度GDP为5613.44亿元,全国地级市第45位。2021年,鄂尔多斯市出台了《健康城市建设推动健康鄂尔多斯行动创新模式工作方案》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推动适龄女孩HPV疫苗接种工作。

接种政策及效果

2020年8月,鄂尔多斯市在准格尔旗率先开展HPV疫苗免费接种项目。目标人群为全市当年13-18岁在校且无HPV疫苗接种史女生。免疫程序为进口二价0-1-6三剂次,

2023年起调整为13-14岁女孩0-6二剂次。资助政策为疫苗免费,自付20元/剂接种费。组织方式为疫苗接种服务中心根据任务安排联系学校,有规划的通知适龄女孩前来完成HPV疫苗接种。截至2022年11月,目标人群首针接种率接近70%[16]。

2022年8月,启动准格尔旗和达拉特旗高三女生接种四价和九价HPV疫苗的试点工作,利用暑假时间展开接种,力争在2023年年底达成90%的接种目标[17]。自鄂尔多斯之后,由政府主导的HPV疫苗惠民行动在多地等涌现。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多主体参与到HPV疫苗支持项目,如慈善总会、医院、妇联等为主体单位牵头组织开展了一些公益活动。

宣传推动

鄂尔多斯市开展多形式、多载体的健康教育宣传。形式包括讲座、知晓日、义诊咨询、专题课程、专题活动等,载体包括宣传册、宣传栏、展板、电视、微信、视频号、抖音平台等,宣教人群广泛涵盖在校女孩及监护人,适龄女性及全体市民。宣教内容包括HPV疫苗接种、两癌防控、其它女性常见疾病防控等。

(4) 西安市

 

基本情况

西安市2022年度GDP为11486.51亿元,排名全国第22位。2021年,西安市出台了《西安市健康城市建设推动健康中国行动创新模式试点宫颈癌综合防治工作方案》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推动适龄女孩HPV疫苗接种工作。

接种政策及效果

目标人群为全市年龄满13周岁(初中)在校女生。免疫程序为国产二价0-6二剂次,进口二价0-1-6三剂次,进口四价和进口九价0-2-6三剂次。接种政策为自愿自费。各区(县)合理设立HPV疫苗专项疫苗接种门诊承担接种任务,并及时将接种信息统一录入儿童免疫规划信息平台。

宣传推动

西安市出台了《西安市宫颈癌综合防治宣传方案》(市健办发〔2022〕12号)。通过媒体宣传、社区活动、义诊等形式,宣传册、宣传栏、展板、电视、微信公众号、报纸等载体普及宫颈癌防治相关知识。

(5) 西藏自治区

 

基本情况

西藏自治区2022年度GDP为2132.64亿元,经济总量整体规模相对其他省份较小,人均GDP处于全国中等偏下水平。2022年出台《西藏自治区妇女“两癌”综合防治工作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推动适龄女孩HPV疫苗接种。

接种政策及效果

目标人群为13-14岁在校女生。免疫程序为国产二价0-6二剂次。资助政策为免费。由学校组织,接种者在商定接种时间携带个人身份证明材料与法定监护人一同前往定点接种单位接种。

宣传推动

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介,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对适龄在校女生HPV疫苗接种工作的意义及内容进行广泛宣传。

近年来各地HPV疫苗惠民项目信息

“疾病负担”指标解读

疾病负担(burden of disease, BOD)是指疾病造成的失能(伤残)、生活质量下降和过早死亡对健康和社会造成的总损失,包括疾病的流行病学负担和经济负担两个方面。

 

在疾病的流行病学方面,衡量疾病负担的常用指标包括传统指标和综合指标。

 

传统指标

传统疾病负担的衡量指标包括:用于描述和反映健康状况与水平的常规指标,如死亡人数、伤残人数和患病人数等绝对数指标;以及用来比较不同特征人群疾病分布差异的指标,如发病率、伤残率、患病率、死亡率、门诊和住院率等相对数指标。

 

上述传统疾病负担的衡量指标基本上只考虑了人口的生存数量,而忽略了生存质量,不够全面;但优势在于资料相对计算方便,结果直观,可用于各种疾病的一般性描述。

 

综合指标

疾病负担不等同于死亡人数,综合指标弥补了传统指标的单一性,且可以让各种不同疾病造成的负担之间相互比较。

 

潜在寿命损失年(YPLL):通过疾病造成的寿命损失来估计疾病负担的大小。但忽略了疾病造成的失能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将死亡和失能相结合,用一个指标来描述疾病的这两方面的负担。它包括因早死造成健康生命年的损失(YLL)和因伤残造成健康生命年的损失(YLD),即DALY=YLL+YLD。目前,DALY是国内外一致公认的最具代表性、运用最多的疾病负担评价指标。

 

健康期望寿命(HALE):指具有良好健康状态的生命年以及个体在比较舒适的状态下生活的平均预期时间,综合考虑生命的质量和数量两方面。

 

 

随着疾病负担研究的深入,其测量范围从流行病学负担扩大到经济负担。

 

疾病经济负担是由于发病、伤残(失能)和过早死亡给患者本人、家庭以及社会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由于预防治疗疾病所消耗的经济资源。

详细见:疾病的“经济负担”怎么计算?

 

参考资料:

陈文. 卫生经济学 [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李茜瑶,周莹,黄辉等.疾病负担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18,34(05):777-780.

什么是“年龄标化”?

在流行病学研究中,年龄是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以发病率为例,该指标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癌症新发病例的情况。由于年龄是癌症发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年龄越大,发病率就越高。

 

如果两个国家的人群年龄结构相差很大,例如A市老年人口比例更大,B市年轻人口占比更高,直接比较两地癌症发病率的高低,我们不能确定发病率较高的市,是因为年龄构成不同还是因为其他影响因素(如饮食习惯、环境等)所导致。因此,需要用“年龄标化”的统计学方法,进一步处理数据,排除年龄影响因素的干扰,再来比较两地的发病率数据。

 

以发病率为例,即把原始数据套到一个“标准年龄结构人群里”,计算出”年龄标化发病率“,这样人群结构不同的A市和B市,就能在同一个指标尺度下进行“发病率”比较。年龄标化通常有“中标率”,即我国各地基于某一年份的中国人口年龄结构构成作为标准计算,国内不同地区的疾病数据比较采用的是“中标率”;另一种是“世标率”,即用世界标准人口构成机型标化计算,适用于国与国之间的指标比较。

 

同样地,以死亡率为例,应特别注意各之间地人口构成的差异。用标准化死亡率进行比较才能得出正确结论。如甲、乙两地在未标化前的肺癌死亡率相同,但实际上乙地人群的肺癌死亡率要明显地高于甲地,其原因在于甲地男性老年人口居多,而肺癌的死亡率又与年龄和性别有关,所以用未标化率进行比较时,就会得出甲乙两地肺癌死亡率相同的错误结论。

 

参考资料:

 

张科宏教授:年龄标化的患病率 – 丁香公开课 (dxy.cn)

科学网—癌症(粗)发病率与标化发病率的区别 – 杨雷的博文 (sciencenet.cn)

WHO年龄标化死亡率定义及计算方法

沈洪兵,齐秀英. 流行病学 [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疾病的“经济负担”怎么计算?

疾病经济负担是由于发病、伤残(失能)和过早死亡给患者本人、家庭以及社会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由于预防治疗疾病的费用。通过计算疾病的经济负担,可以从经济层面上研究或比较不同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总疾病经济负担包括直接疾病经济负担、间接疾病经济负担和无形疾病经济负担。

直接经济负担:指直接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总费用,包括直接医疗经济负担和直接非医疗经济负担两部分。直接医疗经济负担是指在医药保健部门购买卫生服务的花费,主要包括门诊费(如挂号费、检查费、处置费、诊断费、急救费等)、住院费(如手术费、治疗费等)和药费等。直接非医疗经济负担包括和疾病有关的营养费、交通费、住宿费、膳食费、陪护费和财产损失等。

间接经济负担:指由于发病、伤残(失能)和过早死亡给患者本人和社会带来的有效劳动力损失而导致的经济损失。具体包括:劳动工作时间损失、个人工作能力和效率降低造成的损失、陪护病人时损失的劳动工作时间、精神损失等。

无形经济负担:指患者及亲友因疾病在心理、精神和生活上遭受的痛苦、悲哀、不便等生活质量下降而产生的无形损失。

 

参考资料:

陈文. 卫生经济学 [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李茜瑶,周莹,黄辉等.疾病负担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18,34(05):777-780.